曹靖
摘要:從高福利制度對自由與進步的影響出發,思考我國在以民生建設為本的福利體制建設中,應該注意培育多元福利主體,建設綜合性社會福利治理體系,把握民生建設的重點。以創新帶動發展,加強道德教育,倡導節儉、勤勞的社會風氣,助推自助體系的形成,建構具有“預防、干預、發展”整合性功能的、可持續的社會福利體系。
關鍵詞:福利制度 自由進步 民生建設 可持續
一、福利制度對自由與進步的促進與阻礙
(一)促進方面
以北歐高福利國家為例,優渥的福利政策為國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人人都可以接受免費教育,國民素質整體拔高,實習計劃、失業再培訓計劃等也使就業率得以提高。均貧富的稅收政策使大多數人的收入比較均等。不同的工作雖然對于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的要求不同,但有了制度保障,人們擇業多是基于自身興趣、個人發展、工作價值以及社會貢獻的考量,而非被迫謀生的手段。以喜歡為起點更能成事,能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熱情與精力,施展個性與長處,不懼改變、樂于嘗試、勇于挑戰,促進研究與創造。世界上第一張胎兒在子宮里的照片便是瑞典人拍的,2014年報道的世界首例子宮移植案例的醫學團隊也來自瑞典哥德堡。由此,福利制度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們的自由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與保障。
(二)阻礙方面
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發生,福利國家的運作模式也面臨挑戰,出現經濟增長減緩、預算赤字激增、高福利支出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等問題,福利國家危機論一度被提出來。許多學者也對福利制度進行批判,認為高福利制度已成為影響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桎梏,應重新審視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主張國家減少福利提供和國家干預,個體應更多地為自己的福利需要負責,并稱政府過多的福利干預機制將使人類喪失真正自由,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基于其自發秩序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是社會過程中最典型的自發秩序,市場競爭制度不僅能夠使經濟效益最大化,也是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保證條件。以國家強制力為手足的福利制度是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刻意再分配,這種人為分配破壞了自發秩序的進行,市場機制受國家強制力的限制,不能充分發揮促進交換的效果,也必然威脅到個人自由地運用知識、選擇自己喜好與適合的職業、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的可能,最終導致財富創造降低,新知識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減緩。
另外,從哈耶克所闡述的進步的一般意義來看,進步社會的一個必要特征是:新知識和它的好作用的傳播是漸進的;并且許多人的愿望和要求總是由首先只被少數接受的新東西決定的。進步的首要條件就是讓某些人領先于其他人。對于通過財富的再分配來縮小不平等乃至消滅貧窮的做法,盡管這種強迫大家齊頭并進的做法暫時能使人們地位接近,但它很快就會延緩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而從長遠的觀點看,它還會使落后者繼續落后。所有保證‘公正分配的努力,必然導致把市場的自發秩序變成一個組織,就如同福利國家的模式,社會的有組織之力量將摧毀促使社會進步的自發力量。也有學者認為,這種國家干預,將造成生命力的枯竭、個人自由的喪失以及文明社會的倒退。
二、對我國民生建設的啟示
完善的福利制度一方面能為國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鼓勵創新與進步。另一方面,優渥的保障也易滋生坐享其成、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形成一批寄生于社會福利的“食利者”階層,這不僅違背了福利制度設計的初衷,也會造成社會惰性日益上漲、生產率下降等問題。因此,在我國以民生建設為本的福利體系建設中,對于福利國家的前車之鑒要有所警醒,避免落于困境。
(一)培育多元福利主體,建設綜合性社會福利治理體系
在建設符合國情、以民生為本的社會福利制度過程中,除明確國家的社會福利責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外,要注意培育社會福利供給的多元主體,鼓勵和支持企業、個人等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社會福利體系建設。這不僅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也能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形成綜合性、創新型社會治理體系。
(二)把握重點,完善民生保障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報告指明了民生建設的重點所在,建立、健全引導民眾幸福、維護社會和諧的社會保障體系,結合國情,完善以民生建設為本的福利體系。
(三)以創新帶動發展,實現福利保障需要
社會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更多新的福利需求,新的時代要求我們深化福利內容創新,滿足社會福利新需求并積極推動制度運行,這離不開經濟發展的高水平支撐。實現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科技創新及高層次人才培養,以此提高生產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保證社會福利體系的良好運行。
(四)加強道德教育,倡導節儉、勤勞的社會風氣
民生建設在保障人們生活的同時,還要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權利義務對等觀念,讓公民在享受福利保障的同時,承擔起社會福利建設的責任。由公民個體的積極勞動帶動福利制度的良性運轉,消除坐享其成的惰性想法,培養公民的憂患意識與自律品格,宣傳發揚節儉、勤勞的優良傳統,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助推自助體系,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傳統的福利提供機制主要是事后補償性的,這種被動型救助不僅不利于社會的活力運轉,其功能也是不充分的。今天的民生建設應將目光從救助轉向自助,實現救助與自助相結合,注重公民的個人潛力與積極參與,形成積極向導的民生福利。與其事后救助,更應事先增強公民預防與應對社會與市場風險的能力,盡可能將物質援助轉為提高就業能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且,救助對象享受民生福利也應是有“對價”的,比如積極參加就業培訓、承擔一定的合理義務等,建構一個具有“預防、干預、發展”整合性功能的、可持續的社會福利體系。
參考文獻:
[1]費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著.楊玉生,陳茅等譯.自由憲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63.
[2]何水.哈耶克福利國家危機評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2(1).
[3]姚進忠.超越福利國家:自由發展觀的考量與審思.中州學刊,2016(6).
[4]王賢斌,郭建新.西方福利國家改善民生的路徑及啟示.三江論壇,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