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快速的發展,在新的文化改革措施引領下,如何在多元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成為了目前我國音樂教育者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雖然學生的精神生活內容極大的豐富,但是多重意識形態的影響卻阻撓了學生藝術價值觀的形成,無法讓學生形成完善的藝術思維正確的品味和學習音樂知識,樹立音樂信仰。鑒于此,本文就當前多元文化沖擊下學生音樂特長的培養展開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思路,以供廣大藝術教育者借鑒。
【關鍵詞】:音樂教育;文化沖擊;學生音樂特長培養;問題研究
一、音樂的功能及音樂教育的意義
音樂作為文化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音樂不僅能構建濃厚的藝術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意識思維,促進人們形成完善的音樂思感,還能幫助人們調節情緒,緩解內心的孤獨和抑郁。由此可見,音樂作為文化意識的一種對人生的發展和藝術情操的陶冶有著重要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就將音樂納入到了學生的基礎教育當中,雖然課時比重有所偏低,但學科設置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藝術素養,正確認知音樂文化。具體而言,音樂自產生以來就具備著感知教育和情緒調節的功能;節奏鮮明、歡快活潑的音樂旋律常常幫助人們緩解負面情緒,讓人變得愉快起來,而雄壯威武、充滿氣勢的歌曲或者旋律能夠激發人的信念,讓人充滿斗志。反之,充滿憂傷、訴說離別的歌曲經常能勾起人們內心中的傷感離別,讓人變得郁郁寡歡。所以說不同節奏和旋律的音樂往往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音樂作為思維意識和感知情態傳遞的媒介往往有著教育引導作用,不同曲風和情緒特點的歌曲能夠將其所蘊含的情感直接傳遞到人們的內心深處,讓人感受不同情感。眾多科學實驗表明,音樂最能感化與引導人的內心,現實中很多從事幼教的老師常常以音樂作為教學媒介,帶領小朋友唱歌跳舞來感受音樂的魅力。這種音樂性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充分發揮音樂的感知教育功能,通過音樂來激發孩子們潛在的興趣,能夠讓孩子在音樂的帶動下形成正確的感性思維,完善自身的精神認知。與此同時,在神經醫學領域,醫生也常常借助音樂來緩解病人焦躁的情緒或是直接采用音樂對病人催眠,以此來達到精神治療的目的。所以說,音樂作為感性文化意識對人的藝術價值觀樹立及藝術情操的形成有著直接引導作用,可有效調節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形成完善的感知情態。
二、多元文化沖擊下音樂教育的現狀
雖然音樂有著極強的教育引導功能,但就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情況而言,音樂雖然是一門藝術學科,但是其課程教育情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已經難以有所突破,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具備音樂素養,不能正確的識譜唱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不是基礎教育組織架構發生了問題,而是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方面,在西方流行性文化的影響下,學生不斷追求時尚和主流,喜歡各種流行性文化元素,沒有形成完善的自我認知認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各種粗制濫造,不具備藝術價值的流行音樂及歌曲廣泛傳播,給學生的正常音樂學習帶來了影響,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完善的學習意識,以正確的態度來學習音樂知識。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打造創新性課堂,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已經成為了當前音樂教育中要著手解決的重點問題。
三、培養學生音樂特長的主要方法
(一)從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入手
多元文化沖擊下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就要從學生的愛好及興趣出發進行培養。從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并不是每個學習音樂的人自身就熱愛音樂或者說熱愛音樂專長,很多學生學習它完全是家長的旨意,而學生自身缺乏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對于任何教學來說,教師都是先從學生的興趣下手,而音樂特長培養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以及自我表現來找到音樂教學的出發點,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重視學生的興趣引導,在充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愛好,只有當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的時候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促進學生形成音樂認知觀念,樹立正確的藝術思維,努力地學習音樂知識。
(二)讓學生欣賞音樂 擴展想象空間
學生音樂特長的培養還要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增強自身的想象力,以此才能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形成完備的音樂素養。音樂是一種高度文化集成的聽覺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聽覺引起聯想而產生形象。這種形象是通過欣賞音樂而產生的。音樂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內容,能夠通過學讓學生主動地欣賞音樂,提升學生的鑒賞力和表現力,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積極思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要通過感受音樂的語言變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思維加工而形成的形象表現,這有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音樂欣賞給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學生能在音樂中聽到很多東西,做到心領神會,身臨其境,同時產生一種表現的欲望,這時教師對學生啟發和引導,學生就能充分發揮想象力,但由于音樂的表情內容有顯著的變化,同一樂曲由于沒有詞義,沒有特定的時間、地點變化,往往導致欣賞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在欣賞教學中要努力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嘗試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后將內心的體驗轉化為外在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師生之間和小組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三)樹立音樂教學目標
音樂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要培養學生形成音樂特長,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就要了解教學情態,明確教學目標。蘇聯著名音樂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文化是培養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具有較強的想象空間和藝術表達能力,不強調理論性知識的傳授,而是強調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就是進行聽覺審美教育。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注重教學目標的設置,目標設計過多過來,學生應接不暇,接受不了,形成知識消化不良的現象,目標設計的偏少偏易,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就要求音樂老師要詳細分析學科特點,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目標,要從實際出發,能夠讓學生在正確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形成完備的認知思維,有效的品鑒音樂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要改變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大膽表現音樂,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要注重學生的表演和創作技能的發展,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在多元文化沖擊下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就要以興趣為引導,著重于學生潛在學習欲望的激發,只有根據學生的興趣的特點設置教學目標,才能讓學生學會音樂鑒賞,具備音樂想象力,形成正確的音樂思維。
參考文獻:
[1]張穗寧.中學音樂特長生的培養策略與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 2017(16).
[2]袁蕭玉.中學音樂特長生的培養策略與管理模式探討[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4).
[3]王健.淺談如何培養和管理高中音樂特長生[J].今日中國論壇,2013(19).
作者簡介:尹蒙蒙(1986.11—),山東省臨沂市人,單位:煙臺南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