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街回族自治鄉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唯一的回族自治鄉,該地區的民族關系主要表現為回、藏、漢族三個民族間的關系。本文通過對新街回族鄉的實地調查,結合民族學的相關理論及文獻資料,對于新街回族鄉的民族關系主要從語言使用、居住格局、族際通婚、民族交往等四個方面綜合分析,認為新街回族鄉回、藏、漢三個民族之間雖然存在一些邊界,但新街回族鄉的民族關系基本上處于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
【關鍵詞】:民族關系;回族;藏族;漢族;和諧
一、田野調查點概況
新街回族鄉位于青海省貴德縣的西南部,離縣城有40公里之遠,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全鄉共有九個行政村,總人口為6789人,有漢、藏、回、薩拉、土等七個民族,其中回族占全鄉總人口的51%,藏族占25%,漢族占19%,其他民族占5%。全鄉共有12所宗教活動場所,其中清真寺有11座(伊赫瓦尼寺院4座、格底目寺院7座),共有阿訇11人;藏傳佛教活動場所1處,清真寺寺管會管理人員33人,藏傳佛教活動場所管理人員3人[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主編:?中國民族鄉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3438頁。]。
據文獻記載,新街回族鄉民國時屬當車鄉。1949年為第二區野里哇鄉,1951年更名為莫曲溝鄉,1956年更名為新街鄉,1958年歸貴德公社,1959年河西公社,1961年由河西公社析置新街公社,1984年改為新街回族鄉[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主編:?中國民族鄉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3438頁。]。本次調查在新街回族鄉共發放問卷150份,最后收回有效問卷為125份,其中回族55人、藏族45人、漢族25人。本文將基于收集的問卷,并結合訪談資料,簡扼描述貴德縣新街民族關系的現狀。
二、民族關系現狀
(1)居住格局
一個地區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是混雜居住還是隔離居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該地區民族交流與互動中民族關系發展狀況。通過調研和訪談,在新街回族鄉我們不難發現存在“同類相聚”和“交錯雜居”的居住模式,在9個行政村中,只有2個純漢族村,即為魚山村和上卡力崗村,3個回族村,為新街、下卡力崗和老虎口村,陸切村、麻吾村和藏蓋村這3個村為藏、回、漢等民族雜居村(藏蓋村為回漢雜居村),其余1個村尕麻塘村為純藏族村。從它的居住的格局來看,三個民族都有相對的聚居區,但地域界限的意識在該地區的絕大多數人心中是十分淡泊的,他們長期以來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中交往與互助合作,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共同發展。
(2)語言使用
馬戎認為,由于語言文字既是各個族群在歷史上形成的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民眾在現時日常生活中進行相互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衡量當前的族群關系現狀或分析族群關系的歷史演變時,關于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和語言變化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題[馬戎:?語言使用與族群關系?,載?西北民族研究?,2004(01)。]。調查了解當地回、藏和漢三個民族間是通過使用何種語言交流的,以及是否能說他族群的語言等各種問題,可以從側面了解一個地區的民族關系。
關于調查問卷中設計的問題:您會說其他民族語言嗎?調查的125人中會說其他民族的語言有98人,不會說其他民族的語言有27人。說明掌握其他民族語言的人數較多,只有極少部分人不懂其他民族語言。當地回族和其他地區的回族一樣,由于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和別的民族間交往時需借助當地方言“青普話”進行交流,回族95%的人在和同民族的人交流時使用當地方言,只有5%的人說阿拉伯語,也因此說明回漢民交往時在語言方面沒有障礙;由于民族雜居等因素,部分少數漢族人和回族人會說藏語,甚至有人不僅會說藏語,也會寫藏語。在一位漢族婦女家里,她告訴筆者:“我孩子從小就跟著村里藏族人家的孩子上了藏文學校,現在不僅會說藏語了,而且會寫了。能掌握兩種語言,我們替孩子感到高興。”在訪談中對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大多數人持一種更為積極和開放的態度,故該地區在語言方面并沒有多大的阻礙。
(3)族際通婚
族際通婚是多民族社會中的常見現象,是衡量各民族群體關系以及文化交往的重要指標。美國社會學家戈登在1964年提出的衡量民族關系的七個變量中,族際通婚被視為不可忽視 的一個方面。比如,美國社會學家辛普森和英格爾認為:“不同群體間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社會距離、群體間接觸的性質、群體認同的強度、群體相對規模、人口的異質性以及社會整合過程的一個敏感的指標。”
調查中對“您愿意和其他民族通婚嗎”的選擇上表示愿意的為12%,不愿意的為73%,說不清的為15%,在收回的125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沒有發現族際通婚的案例,但這并不說明當地沒有族際通婚的案例。由于回族和藏族是一個主要實行婚內制的民族,回藏通婚、藏漢通婚和回漢通婚的狀況在當地并不普遍,但僅憑族際通婚這一方面是不能表明當地民族關系不好。
(4)民族交往
民族關系發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民族交往日益頻繁深入的過程,即是各民族間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不斷發展且逐步深入的過程。新街回族鄉回、藏、漢三個民族在長期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打破了居住格局、語言文字、身份界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限制,他們之間的交往變得十分頻繁。筆者在調查問卷中曾問道:“您能接受和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習俗嗎?您認為自己接受同自己不一樣的宗教信仰嗎?問卷的統計顯示,91.5%的人表示能夠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生活習俗,76%的人表示能理解和接受民族間的宗教差異。該地區的回族、藏族、漢族三者之間的交往主要體現在節日、工作與日常生活的交往。在中秋節、端午節或春節,藏族和漢族一樣過這些傳統節日,關系要好的各民族成員會去對方家拜年、聚會。例外,藏族婦女從漢族婦女那兒學習如何包粽子、學習刺繡等技藝。由于新街回族鄉的養殖場、林果業及蔬菜種植產業等,被規劃為新街回族鄉的新型支柱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故新街回族鄉的回族、藏族、漢族的富余勞動力成為這些產業的主要打工人員,在此過程中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無論是遇到誰家的婚禮喜慶,還是葬禮儀式,各民族心中沒有“他族”與“我族”之分,都會積極主動去幫忙,直到儀式結束。民族交往的頻繁和深入在保持各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縮小了因歷史和現實因素帶來的發展差距,使民族關系朝良好的道路發展。
三、結論
通過對貴德縣新街回族鄉的田野調查,筆者發現,在當地回、藏、漢三個民族之間的頻繁交往有力地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使民族關系呈現出一種相互了解、相互促進、相互依賴、和睦相處的狀態。新街回族鄉回、漢、藏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勢力和傳統文化,以伊斯蘭教文化為核心的回族文化、以儒釋道為基礎的漢文化和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主體的藏族文化在這里激蕩,但他們之間并沒有發生過大的宗教沖突。在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和宗教紛爭不斷的形式下,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能夠在同一地域里友好共存具有特殊世界性的意義,對我國西北邊疆民族地區民族治理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在新街回族鄉民族之間,雖然在宗教習俗或人文習俗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這不影響他們之間的交往,他們始終能夠和諧相處,加速了這一地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認可與整合,形成了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中國民族鄉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2]金炳鎬.民族關系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馬戎. 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余振,達哇才仁.中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馬戎.語言使用與族群關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4,(01).
[6]趙健君.論民族交往[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
[7]段繼業.青藏高原地區藏族與穆斯林群體的互動關系[J].民族研究,2001(3).
作者簡介:拉毛才讓(1993—),女,藏族,青海貴德人,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民族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現代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義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資助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xm201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