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寧東
【摘要】:當下中國的經濟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各區域與團體依靠自身的優勢積極發展,經濟的數據不斷增長。但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本已存在于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節奏的加速也越來越突出,區域與區域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而民族地區由于自身發展的種種因素影響,在這樣的變化中,問題顯得更加明顯。物質的限制,社會意識的沖擊對于民族地區發展與民族心理的變化影響重大。
【關鍵詞】:民族地區;經濟;認知;變化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發展
在我國,民族地區的分布普遍處于偏遠地區,多為崇山峻嶺之中亦或是荒涼險遠之處。貴州省的地理環境在古諺中有“地無三里平”之說,時至今日貴州省的地貌狀況仍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貴州省境內總的地貌特征是海拔較高,地勢起伏大,地形切割和地面坡度都很大,地貌類型復雜。整個貴州大部分地區地面破碎,崎嶇不平,山地、峽谷、丘陵、盆地鑲嵌配列,交錯分布。以滬昆高鐵東段為例,橋隧比達到了78%,為了保證信號的通暢,已通車的滬昆及貴廣高鐵沿線共建設基站2400多個,平原地區平均每1.5公里才設置一個移動基站,而在貴州每一公里,甚至500米就必須設置一個基站。這些基站的電源,有時候需要從10公里外接入。
我們再將目光聚焦到黔東南一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過渡地帶,根據地層巖石和地質外營力作用,境內可劃分為巖溶地貌區和剝蝕、侵蝕地貌區。鎮遠至凱里一線之西北屬巖溶地貌區,常見的地貌形態有峰叢、峰林、石林、溶洞、溶洼、天生橋、暗河等。鎮遠至凱里一線之東南屬剝蝕、侵蝕地貌區,主要由碎屑巖組成,山體大、切割深,常形成脊狀山。這樣的地表特征對交通建設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二文化素質概況
黔東南州全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當地的主要居民為苗族和侗族,黔東南州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市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黔東南州有漢族人口733751人,占21.0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746875人,占78.92%。“六普”顯示,在全州常住人口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4256人,高中7049人,初中28303人,小學41662人。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文盲半文盲人口為306064人,文盲率為8.79%。黔東南州文盲率高于全國4.71個百分點,文盲率幾乎是全國的兩倍。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五普”的基礎上,“六普”的人口數據顯示受教育人口在逐漸提升。但實際發展中,文盲率仍將近是全國的兩倍,沒有成功升學而過早踏入社會的青壯年,成為了市場經濟下的勞動力。
三經濟發展與認知變化
黔東南州的經濟近年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如:2012年,黔東南州生產總值477.75億元,比2011年增長16.5%。在2016年上半年,黔東南州經濟增速居全省第一,全州上半年生產總值完成416.72億元。[1]地域的經濟增長輔助地域開發能夠解決一部分的崗位需求,但黔東南州仍有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且集中于廣東、浙江兩省。從外出務工的情況可以看出,個人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是緩慢的,更有甚者會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認知變化的開端便是出現在這些經濟增長緩慢的個人以及團體之中。認知的變化往往基于現實與認知的矛盾沖突,從而開始一個新的調整過程,又形成一個新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可以從橫(空間)、縱(時間)兩個層面進行概括,可從生活中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分析。
1、空間
在區域的對比之中,我們選擇的是外出務工的青壯年的頭腦認知。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其一,因為他們是未來自己民族的主要發展力量,另外年長的老人多是傳統的且也是少數,認知變化的幅度與青年的認知變化比較較小。在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由于這些省份的地域優勢,對于商品的集散有方便的交通線,因此許多工廠都依靠地緣優勢建立起來。所以這些地區也就需要勞動力。在空間的比較中,民族地區經濟落后,但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務工青年們的務工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伴隨工業化的發展有一定的環境污染。外出務工的民族青年多是輟學生,多從事基礎性的技術類工作,且工作不具有穩定性。青年們的消費動機為一種體驗,這種體驗一部分包括他們自身對于消費的好奇與自我滿足,而絕大部分的消費動力則源于社會刺激。這樣的消費是空間對比落差下的一種滿足。
2、時間
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自己的一個生態系統,這是歷史積累形成的,現在的經濟增長使另外的文化開始介入民族地區。村社結構的血緣系統被利益效果最大化慢慢侵入,青年們對利益的憧憬與激情是這個結構內部的裂痕原點。在如今開放的社會背景下,青年們可以從很多地方汲取社會信息,民族地區青年們的認知不再是傳統的和封閉的,已是復合的、開放的。當以往的文化傳統不能實現精神上的以及物質上的滿足時,認知便會重新選擇。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教育作為脫貧的另外一種手段,外出務工的青年多選擇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務工地的學校學習,這樣的結果是使下一代漸漸疏離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當子女們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時,青年們會感覺到孩子們優秀的未來。
結論
總結全文,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信息多樣,民族地區也有外部信息的流入。這樣的沖擊可以看作一種文化的互動,造成的影響是人們頭腦中認知的變化。顯然,這樣的變化不是全部的,也只是部分的,而在這部分的變化中也有有利于發展的也有不利于民族文化保護的,面對這樣的境況就需要我們從宏觀的視野下做出改變從而解決那些不利的問題。
從經濟上,民族地區的經濟是需要發展的,個人的經濟第一位觀念也并不是完全錯誤的。經濟的發展應該有節奏地發展,主要還是要看經濟發展的載體,當載體承受不住發展的速度,經濟系統便會崩潰。在民族地區,需要國家的扶持,而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區對于自己經濟優勢的合理定位,再細化到個人,也需要認識到,人需要物質生活,同時,精神生活也是重要的。面對生活的落差,需要擁有好的態度。
從教育上,教育是重要的,如果說經濟發展是側重于物質發展,那么教育就側重于精神方面了,民族地區的教育要立足于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在教育發展的道路上,要自己探索、完善。要想保護民族文化,保護少數民族群體的民族自尊是首要的,但自尊又怎能保護?接受保護又還能叫什么自尊?所以教育的功能就是調節與建構。這樣才能在發展中根本上解決認知變化中不好的一面。
從文化上,民族地區在經濟慢慢開放的今天,對文化的互動,需要選擇性地接受,不能盲目接受,也不能全部拒絕。在發展的道路上擁有一顆包容的文化內核才能使發展持續,強勁。
注釋:
[1]黔東南州上半年經濟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黔東南新聞網[EB/OL].2016-07-21.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7/21/content_5111473.htm
參考文獻:
[1]彭德喬.黔東南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反映的主要問題及其分析[J].凱里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孫懿.民族經濟發展與民族心理的變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8年03期
[3]劉茜茜.簡析貴州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4]劉瑜;張建.試論民族地區農村貧困與教育的關聯及對策——基于貴州省M村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