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中后期,伴隨著原始資本的積累,頻繁的經濟往來促使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自然經濟的脆弱性暴露無疑。此外,程朱理學遭受質疑,儒學正統地位面臨嚴峻的挑戰,陸王心學呼聲越來越高,這一時期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倍受關注。“三言二拍”出現的全新商人群體形象,引起當代學者熱議。
【關鍵詞】:傳統商人;新型商人;形象
(一) 傳統商人形象及其歷史淵源
1. 傳統商人形象
商業活動萌芽于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然而在長期的中國古代社會里,商人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過多關注,在我國古代的史書、文學作品中,涉及商人形象的內容比較少。即使是有所涉及,也是處于被排斥、被輕視的地位,對其描寫也是單薄無力的。
《詩經》中涉及有商人的人物形象,但只是作為一個身份符號而輕描淡寫,其職業特性沒有任何可圈點之處。《左傳》、《史記》等影響深遠的歷史典籍中,商人偶爾會作為一個配角出現,但著墨不多。南北朝時期,商人形象多見于筆記小說當中,如《陳仙》、《賣粉女》,其中商人形象依舊模糊,大多只是作為映襯主角的光輝形象的附屬品而出現。唐朝繁榮的文學市場為商人形象具體化的提供了一個肥沃土壤,文人在唐傳奇中比較集中地、大面積地展示形態各異商人的生活生產活動,商人形象以此為依托變得活潑飽滿。雖然商人形象在唐五代小說中占據的比重不算突出,但商人已經不再是作為陪襯和規避的對象了,其形象的消極成分也有所降低。到了宋代,白話商賈小說盛行,商人作為小說的一個重要角色溝通著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現出微妙而復雜的交際網絡。對商人形象也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將其形象豐富化、飽滿化。但當時文人對商人形象依舊褒貶不一,有肯定也不乏非難。元代商人形象在元雜劇中有所體現,但往往是與士人形象結合出現,這些作品主要表現商人與其他階層之間的感情糾葛,商人的個體形象并不突出。
2. 歷史淵源
我國古代文明誕生于黃河長江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我國古代長期的農耕文化。隨著小農經濟的發展,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輕商賤商的價值取向為統治者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打下了思想伏筆,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
傳統思想在我國埋下了深深地根基,在思想上禁錮了人們擺脫鉗制的欲望。《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義”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備受人們的青睞。然而,商人耐以生存的“利”卻是儒家核心思想的對立面,與主流正統思想相抵觸,因此遭受無盡的非難與譴責。儒家劃分的“士農工商”等級理念無情地壓榨了商人的生存空間,給商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怯弱感和自卑感。
重農抑商的思想被統治者接納采用,不僅因為儒家輿論思想所迫,商人群體的確會給統治者帶來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商人群體的流動性特征給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帶來沖擊和影響,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自發地推行了抑商賤商政策,不僅在政治上限制、經濟上壓迫、輿論上鄙薄,甚至上升到對其人格的羞辱。因此,就算商人掌握了大量錢財,也并不能改變其低賤的處境。商人為了提高社會地位,更加激起了他們貪婪無度的私欲,物質上注重奢侈享受來填補心中郁悶,增強自身的存在感。以此往復,惡性循壞,商人的詬病只會備受譴責,以至于他們長期無法得到社會公正的對待和人們的理解接納。
(二)新型商人的出現及具體表現
商品經濟的繁榮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新的動力,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人逐漸形成一支強大的隊伍,在明代社會產生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因此,文人一改從前對商人冷漠偏激的態度,開始正面客觀地關注商人這一群體。
首先,商人的外貌得到美化。明代以前的文學作品幾乎不會涉及商人外貌的描寫,少數作品輕描淡寫,索然無味。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商人的非難態度,“無商不奸”的偏見給商人印下了鮮明的標簽:卑鄙齷齪,丑陋不堪。而“三言二拍”中對商人形象進行了精細逼真地刻畫,其形象大多是相貌俊俏的翩翩美少年。如:蔣興歌、文若虛、蔣生、程宰等,他們衣著高雅。風度翩翩,全然是一副重情重義、斯文儒雅的符合大眾審美的正面形象。《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就具體地刻畫了文若虛的形象“生來心思慧……巧琴棋書畫,吹彈歌舞,件件粗通。”[2]由此可見,“三言二拍”中的男性商人形象面如冠玉,渾然似個奶娃。生得唇紅齒白,嬌柔粉嫩,清新俊俏。外表上頗具女子的陰柔之美,而在氣質上多具文人脫俗溫雅之神韻,性格上巧慧機敏,精明沉著,很少有商人的市井庸俗之感。
其次,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明代以前成為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賤民”的社會輿論給商人帶來深深地自卑感。到了明代中后期,商人的資本積累非常雄厚,商人大多用自己的原始積累置辦田產,不少官員有意拉攏,富商巨賈借此機會攀登榮位。由此,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他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中就寫到:“話說徽州商人姓程……以商賈為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2]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商人經商思想已經逐漸不受到人們的排斥,反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宣傳。
最后,商人的思想觀念的到宣揚。在明代以前,商人的思想價值觀總是被人們定義為“趨利避害、唯利是圖”。然而,隨著人們對商人的進一步了解和商人自身品格的展現,人們開始重新評估商人的價值觀。“三言二拍”中大致認可了其三面價值觀:婚戀觀、道德觀以及金錢觀。《蔣興歌重會珍珠衫》中,蔣興歌有著先進的婚戀觀,他主張自由真誠的戀愛,主張開明自主的擇偶觀,拋棄了傳統的三綱五常的嫁娶觀念,具有開拓性。《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中寫到:“勛曰‘人稟天地而生……唯信非同小可也。”[1]可見,商人對信義觀念的肯定并且身體力行。《施潤澤灘闕遇友》中施復誠信歸銀,塑造了與傳統商人截然相反的勤勞致富、誠信經營的小商人形象,讓人眼前一新。這些商人不但“存心忠厚”,而且“重義善行”,重視友情,懂得與人互相扶持、患難相救。[3]
但是,“三言二拍”依然塑造了一些反面形象,如陳商、汪孚、程朝奉、桂富等人。“三言二拍”通過構造這些奸惡形象來烘托美好性格,達到鞭笞效果,對后世有借鑒意義:他們有的見利忘義,違背商業道德。如《衛朝奉狠心盤貴產,陳秀才巧計賺原房》中刻薄的衛朝奉“卻說那衛朝奉平素施個極刻薄之人,初到南京時,只是一個小小解鋪,他卻有百般昧心取利之法。”[4]他想盡辦法要盤取陳秀才的房產,狡詐貪婪;他們有的薄情寡義,慳吝貪婪。《桂員外窮途懺悔》中,桂富發家致富之后對恩人的親屬百般冷遇和奚落,把商人為了錢財極端冷漠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馮夢龍著.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 凌蒙初著.初刻/二刻拍案驚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 劉海濤.”三言”“二拍”中的商賈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6.
[4]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南非志(第五冊)[A].明清徽商資料選編(第778條)[M].安徽:黃山書社,1985.
作者簡介:劉詩澄,1994年12月9日出生,男,漢族,贛縣區人,現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級中國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社會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