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飛出苦難的牢籠》的創作巧妙汲取了西洋歌劇的技法,借鑒了西方作曲家在現代作品中節奏頻繁變化的特點,被評為是“中國最早的歌劇代表作”;本論文主要是從作品的創作上、演唱處理上作分析,分析層次由整體到細節、由淺到深。
【關鍵詞】:《飛出苦難的牢籠》;創作分析;演唱處理
歌劇在十六世紀末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便開始產生,它通過把音樂、戲劇、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生動地體現、塑造人物和景致。
中國歌劇產生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歷經坎坷,在中國早期的歌劇中,《草原之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面采用西洋大歌劇藝術形式而創作的歌劇作品,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要屬第四幕中女主人公儂錯珈的唱段———《飛出苦難的牢籠》,它被評為是“中國最早的歌劇代表作”。
一 、《飛出苦難的牢籠》簡介及創作分析
(一)內容簡介
《飛出苦難的牢籠》是歌劇《草原之歌》的重要唱段之一,由羅宗賢作曲、任萍作詞,e小調作品;講述的是頭人趕走了曲中女主人公儂錯珈的情人阿布扎,并把儂錯珈關在了牢籠里、備受折磨,不知阿布扎的去向,描寫抒發儂錯珈在獄中無比思念阿布扎與強烈渴望得到自由之情。
(二)《飛出苦難的牢籠》的創作特點
1.歌詞創作上
歌詞以敘事為主,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屬非方整性的長短句式,如一首動人的散文詩,接近口語,清晰、自然,無華麗詞藻、無重復語句,真實自然地描寫出了女主人公儂錯珈的內心活動。
2.旋律創作上
旋律特顯敘事氣質,旋律語言個性鮮明、簡潔流暢,隨主人公內心活動的變化時而低沉、時而高昂,如泣如訴,音域跨度較大,將近兩個八度,情感表達清新自然,準確生動。
3.節奏上
此作品的創作巧妙地汲取了西洋歌劇的技法,借鑒了西方作曲家在現代作品中節奏頻繁變化的特點,出現了不合常規的重音,被人為打破的小節線,甚至無節拍形態,可使演唱者能駕馭節奏、對其有直覺的把握,給予演唱者自由、即興揮灑的空間。
(三)主題思想分析
此作品通過描寫女主人公儂錯珈在獄中無比思念情人與強烈渴望得到自由,反映了中國舊社會的封建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勞動人民的堅強和對得到自由的堅定信念!
(四)情緒分析
總體來講,此作品的情緒時而低沉、時而高昂;最后一段中三句“飛出這苦難的牢籠”把歌曲情緒逐漸推向高潮,頂峰音a2,便是此曲的高潮點。
(五)節奏分析
由于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點便在于它變化多端的節奏。
“節奏”看似抽象的一個詞語,實際上節奏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身,人的這種節奏觀念使人有時會無意識地對本身并沒有強弱變化的音響也會產生節拍的感覺,如聽到鐘表“滴答”的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它的“一重一輕”。
此作品因為是以敘事性的歌詞與旋律為主,自由、不受約束之感,再加上女主人公豐富、起伏不定的情感變化,借鑒西方作曲家在作品中處理節奏的特點,“節奏”隨劇情頻繁變化,最生動、確切地詮釋了此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此作品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前奏結束后)到34小節,這一部分均為四分節奏,3/4 、4/4 、3/4拍交錯進行,旋律總體優美舒展。這樣的節奏語氣十分吻合主人公當時的心情與她當時聲嘶力竭的呼喊,在這期間節奏3/4、2/4拍交替進行;經過與此前相同的6/4拍的間奏后歌曲進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以八分節奏為主,音樂變得比較活躍,音樂情緒趨于更加激烈;歌曲結束處是3/4拍、2/4 拍的交錯節奏,漸慢、漸快交錯進行,使其情緒一步步推進,,三個排比句“飛出這苦難的牢籠”,速度、情緒遞進,音量漸漸加大,充分表現了儂錯珈對自由的渴望,對阿布扎的思念與她急切的心情。
二、演唱處理
(一)語言
歌曲中的語言屬于被音樂化了的語言或者說是歌唱性的語言,可直接起到傳達、影響和感染觀眾的作用;除無詞的聲樂作品外,其他各體裁的聲樂作品都是豐富的音樂動機與生動的語言有機結合。
1.吐字
(1) 首先應講究準確的字音,中國語言中平舌、翹舌、鼻音、兒化音等,就如清朝徐大椿在《樂府傳節》中所說:“若字不清,則音調雖和,而動人不易。”所以在演唱此作品時不可忽略這個問題;(2)吐字“清”,千萬不要誤解成“咬死”;當然還應根據在歌曲情緒中的表達,例如:此作品中“你是死來,你是活?”要唱出女主人公痛苦和略帶埋怨的情緒,就要唱的有力一些;還有在一些風格較強的民歌聲樂中為了增加濃郁的地方韻味,演唱時應融入地方語言。
2.語氣與音色
歌劇較一般歌曲而言,它帶戲劇性,在演唱中要達到藝術效果,否則平淡無味,把握好語氣與音色甚為關鍵。聲樂藝術是運用輕、重、緩、慢、溫和、仇恨等語氣與虛實、明暗、剛柔、急慢的音樂色彩來表現作品情節中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此作品戲劇性較強、情緒變化較大,因此應仔細抓好它的語氣與音色表現。
(二) 旋律線
一首歌曲是否能達到感人的效果,其中不得忽視的是它的旋律線;波動大的旋律線會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委婉、時而激越。歌曲中的旋律線一般分平行、上行、下行三種;當然不完全是上行就做漸強處理,下行就做漸弱處理,上行、下行和平行,它們常常是混合交叉運用的,一定要靈活處理運用,在《飛出苦難的牢籠》中結束部分中兩次“飛吧……”、三次“飛出這苦難的牢籠”音越來越高,旋律線上行,情緒愈趨激動,聲音也隨之由弱到強。
(三)節奏與速度
節奏可以說是音樂的支柱,在不同拍子的節奏中有不同的強弱規律,如三拍子的強、弱、弱,四拍子的強、弱、次強、弱,這些看似簡單的特點直接影響歌曲的律動感與整體的樂感。前面說過,在《飛出苦難的牢籠》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變化多端的節奏,直接影響歌曲的情緒與速度;這首曲子中,速度分Andante(行板)、Moderato(中板)、Allegro (快板) 三部分,而這些只標出了曲子速度變化的大致概括,而節奏則可直接影響到曲子細節上的速度變化。
(四)情感
我們常常聽到評價某歌唱家的精彩演唱“聲情并茂”,因為唱歌不只是發聲,更重要的是傳情。正如古語中所說的:“聲為情役,腔為情役”,“情動于中,故行于聲”,“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在處理歌曲情感時首先應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描寫的大致內容和情緒;其次是讀透歌詞;然后是歌曲中的每一個表情術語、每一處節奏變化,每一個音符長段都應去剖析它們;有一句話“未成曲調先有情”,要做到這樣的境界,還得加強自身思想、藝術等各方面的修養,在演唱時才能游刃有余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此作品在演唱時應表現出女主人公的這種性格。
(五)二度創作
對歌曲的二度創作取決于對歌曲的審美想象力演唱者要有豐富想象能力,正如德國思想家黑格爾也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演唱者應通過對歌曲作品深層次地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內心圖像,創造新穎獨特的藝術想象。
把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演唱此作品作品時就應把自己想象成女主人公,身處陰暗潮濕的牢獄中,身臨其境的表演,才能達到打動人的效果。
三、結語
此作品是作者通過描寫女主人公備受折磨的痛苦與她堅強不屈的性格,反映的是中國舊社會的封建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和中國勞動人民的堅強,對得到自由、幸福生活的堅定信念;在演唱方面應該注意這是部表現力很強的作品,而節奏是詮釋它最有力的骨架之一,節在對歌曲分析上必須做到全面,而歌曲分析的最終目的還是演唱,因此也務必有精細的演唱處理,然后是需要有優秀藝術修養的演唱者,做到 “聲情并茂”,使聽者可以從她的演唱中真切地感受了解到身陷牢獄中的儂錯珈對阿布扎深沉的感情和無限的思念,以及對得到自由強烈的愿望與追求,以產生引起共鳴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童歡(1987.03—),女,籍貫:四川,工作單位: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