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發浪潮”、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分析了收回的由居住于貴陽市觀山湖區,畢節市七星關區、黔西縣和遵義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留守老人填寫的調查問卷,從而了解到貴州省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現狀及存在難題,基于此,對如何更好地建立以養老保障為主體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制度;對策建議;養老保障權益
進入21世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逐漸凸顯。根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65歲老齡人口已經占到了總人口的9.7%,另一項數據則表明:我國農村老年人口為1.67億人,占我國老年人口總量的65.82%,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市1.24個百分點,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過18.3%。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流出地農村留守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日益突出。貴州于 2003 年步入老齡化社會,從進入老齡化社會至今呈現出較高的老齡化速度。2013 年,全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338.51 萬人,占總人口的 9.66%,比上年提高 0.56 個百分點。了解并解決貴州省的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貴州省農村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指數,對于全國其他省份的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也有借鑒意義,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一、貴州省農村留守老年人養老保障現狀
貴州,位于中國西南地區東南部,省會貴陽。本次調研選址為貴陽市、遵義市和畢節市三個貴州省的地級市以及一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少數民族自治州。
1.本次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居住于貴陽市觀山湖區,畢節市七星關區、黔西縣和遵義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留守老人,男性占比52.5%,女性占比47.5%。年齡以65歲左右的老年人為主, 71.3%的留守老人已婚。本次調查,共發放108份問卷,實際收回101份,有效問卷101份。調研中發現,受訪者受教育程度嚴重偏低, 85.1%的農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僅為小學或文盲,其職業構成中,務農人員占80.2%,非務農人員占3.0%,從事其他行業的占16.9%。被調查者收入來源主要源于勞動所得以及子女供養,其比重高達70.1%,收入來源于政府及其他途徑占比29.9%。其月生活費支出高達89.2%的老人為200元以下,可見,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基本生活沒有保障,多處于貧困狀態。
(2) 調查方法
調查小組通過實地走訪考察,發放填寫問卷的形式,主要對60歲及其以上的留守老人的基本情況、醫療情況和生活日常三個方面以及當地民政局、社保局和老齡辦等政府部門的進行了了解,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貴州省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障現狀并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
2.本次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走訪調查,發現貴州省的農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嚴重偏低,并多數依然從事務農工作,其養老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勞動所得和子女給予,從政府得到經濟補助所占比很低。然而,94.1%的老人獲得基本的養老保險保障,95%的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說明,絕大多數的貴州省農村老年人感受到了政府對于他們晚年生活保障的支持與扶助,為老人子女及自身減輕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但是,政府每月的養老金及醫保依然還未成為農村留守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與依靠。這里可以看到政府、社會組織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上的角色缺失。在年均醫療費用花費上,45.5%的老人除去醫療保險后依然還需自己補貼1000-5000元;僅有2.9%的老人會選擇去市醫院進行治療,絕大多數的老人會選擇鄉鎮醫院,74.3%的留守老人對現在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表示滿意。在在生活日常上,農村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并不多,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花在做農活,帶孫輩和料理家務三項上。在閑暇時間,他們的活動較為豐富,串門聊天,看電視和玩棋牌是他們最為喜好的閑暇活動。然而,本次調查期間,從來沒有在村里看到過有組織性的全民性的文體活動,84.2%的當地留守老人覺得村里并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
二、現行養老保障制度對老年人精神保障的不足
在中國農村地區,由于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加之教育的普及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等諸多因素,使得農村青壯年人口有部分不在農村生活,老年人不得不獨守空 房或者帶著小孩,這就是所謂的農村留守老人。中國有1.78億的農村留守老人,現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及農村養老保險在物質層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留守老人們的生活生存問題,然而,如何使他們愉快地度過晚年生活,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并未重點涉及。對于65歲以上身體不便的留守老人來說,農活、走親戚、帶孫輩是力所不及的,而這部分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又該怎樣去豐富呢?從以下兩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位于貴州省的農村留守老人們,他們大多覺得子女給的關愛并不是很充足、是感到孤獨與抑郁的以及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照料。

三、如何建立以養老保障為主體的農村老年人保障體系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于獨特的城鄉二元制結構,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鎮,以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隨之帶來的農村留守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如何得到保障,值得我們思考。在此,我認為,建立以養老保障為主體的農村老年人保障體系,做好制度層面的規劃,有效地落實政策使農村留守老年人能夠在晚年有物質和精神上的依靠是唯一出路。
1.加強老年人養老保障權益維護與法制化建設
從法律的層面來看,對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指導,以其他法律為具體內容的養老保障制度,但是,這種制度總體言之,仍然是粗線條的,有待細化和不斷完善。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 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10 年10 月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 法》,該法對于社會保險作了全面的規范,設立專章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該法對于養老保險區分職工與農村老年人,對 于“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而對于農村老年人則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該種規范除了在極少數農村地區實踐起來有其特殊的難點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已經在中國大范圍推廣了,這種制度對于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是一個莫大的福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養老的部分物質困難 。然而,每個月有限的養老金以及新如今的法律法規多注重于物質層面,尚未在精神層面的養老保障、養老保障的責任主體劃分和養老保障權益的維護等環節有實質性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文件出臺。至此,對于加強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權益維護和其法制化的建設是仍需解決和探討的問題。
2.加大精神保障的關注
本次對于貴州省農村留守老人的走訪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無論是在生活照料上還是生病后的照料上以及平日說休閑活動,老人們更多的是依靠直系親屬的照料以及與直系親屬間相互來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與一般人相比有著天然的弱勢,老年人處于身體機能下降的階段,其與外界的聯系自然相對減少,而一般人與老年人交往的意愿也可能相對下降,這樣導致老年人的孤獨感與日俱增,面對孤獨,部分老年人可能坦然接受并且享受之,部分老年人可能容易在心理上失去平衡,這樣就面臨痛苦孤獨的考驗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鄉村里基層政府組織應該多與社會志愿者協會聯手,在精神層面上豐富留守老人的生活,成立村里固定的文體組織,開展全體的文體活動,增進村里老人鄰里間的溝通與交流,也應多組織志愿者看望老人的活動,讓老人們在晚年的精神上有所寄托。
3.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立
一方面,對于農村留守老人而言,他們不愿離開自己的居所,依然有著“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他們更傾向于家庭式自助養老。關于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十年前的調查就表明: 依靠兒子照料的占 32.3% ,靠配偶的占 30.5% ,靠女兒的占 17.1% 。并且 97.8% 的老人希望在家養老 。那么,如果能在村里完善各種公共設施,如,村基層醫院、生活區,休閑鍛煉區、文體娛樂中心等,那么對于提升農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數會起重大作用。本次調查,我們了解到,北碚區金剛村和人民村的老年人每月用于醫療的費用低于200元的比例占了45.3%,走訪中也了解到老人們對于本地醫療福利政策的支持和滿意。另一方面,對于農村留守老人子女而言,外出進城打工,將子女托付給父母撫養,幾年可能都漂泊在外,是很多進程務工青年所不愿付出的代價,然而,因為城鎮工資高,生活水平高,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新型城鎮化的加快,縮短城鄉公共資源供給差別,讓農村青年就近就業擇業,也是一個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一個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向建 歐書陽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重慶市北碚的個案調查》,《商場現代化》,2010年8月1日
[2]陳雄 《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權的現狀與難題》,《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9月28日
[3] 沈妍: 《農村老年人怎樣養老》,《上海老年報》, 2001 年11 月23 日
作者簡介:
曾艷(1992.2.13-),女,漢族,研究生, 重慶大學 , 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