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
摘 要:對于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體正常學習、生活與成長,還關系到大學生人才群體的總體質量,在此基礎之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探索成了研究的重點。各高校從不同角度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運用到實踐工作中。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梳理和探討也必不可少。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基本概念
(一)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
改革開放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廣泛的重視,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增多,高校也開始進行相關的嘗試研究和探索。
麥靈格爾:“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葉一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科滲透,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以及優化心理教育環境等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和心理機能發展的一類教育活動。
這種定義既體現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又包含了心理素質的內容和輔導、咨詢的方法形式,無疑是一種較為準確而科學的定義。
(二)獨立學院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在大眾化進程中按照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全日制大學。獨立學院在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資金來源、學生素質等方面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獨立學院大學生已成為我國在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問題,這些都決定了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因此,立足社會和獨立學院大學生群體心理的新變化,順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區別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治本之策。
二、獨立學院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一)獨立學院現有主要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依托專業心理老師的模式
在教育部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后,一些獨立學院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引進了一些具有心理學背景的老師,此模式的優勢能很好的彌補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師缺失的現狀。不足的是,在全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會存在一些困難,如沒有整體的工作思考,不能有機結合其他學生工作、沒有一定的權力開展工作、教師壓力大等。
2.依托學生工作的模式
教育部的文件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此模式的優勢是能夠借助較為完備的學生工作系統開展工作,對全校的學生工作有整體的規劃。不足之處,專業性很難保住,難以整體教師隊伍的教學,難以培訓專業的咨詢師,工作人員角色行為混亂易導致職業倦怠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
無論機構設置情況如何,在貫徹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中所制定的工作計劃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心理知識普及與教育:針對獨立學院主要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協會、主題班會和心理專家講座等。
心理咨詢:大致分為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部分高校也開展了素質拓展等活動。
心理檔案的建立:新生入學后,進行系統心理健康測試,建立心理檔案,對部分可能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關注和追蹤。
心理知識、活動的宣傳:包括海報、宣傳欄、報紙、廣播等,目的是知識的普及,讓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以及對心理咨詢工作的接受,目前還包括對危機個體的識別與干預方式等。
(三)現有模式改革必要性分析
從上面所分析的內容看,目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關注。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模式大而全、人力資源的缺乏、職業的復雜性帶給工作人員過于壓力和工作的混亂,妨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的最終達成,改革或許是一條新的模式。
1.改革是組織設計的要求
組織設計中的職能部門化是根據業務活動的相似性設立管理部門。判斷某些活動的標準是都相識,這些活動的業務性質是否相近,從事活動所需業務技能是否相同,這些活動的進行同一目標的實現是否有緊密相關的作用。各工作的職能性質也不同,分屬于原組織系統的不同部門。少數的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要完成如此之多的工作職能,而此部門在原組織設計上沒有相應的權利,形成責、權不對等現象。
2.改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身的要求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此工作應該包括不同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應自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各種活動之中得以體現。而獨立于學生學習生活和學校其他活動之外心理健康教育既不利于工作的開展,也難以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3.改革是隊伍建設的要求
按照勝任力模型,不同的工作對能力的要求不同。心理健康老師、咨詢師、危機干預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對能力結構的要求不同。目前為了加強心理咨詢的專業性,在各高校將所有的兼職、專職人員都進行心理咨詢培訓,這樣的培訓不可能快速提高心理咨詢專業水平,反而使心理咨詢專業性下降,給許多人一種錯覺,只要上過心理咨詢課程的人都可以做心理咨詢。
三、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機構設置
按照職能化組織結構模式,學校應該成立心理咨詢中心,這是一個獨立的部門,在掛靠學工處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此部門要有一定的權力級別及核心度,可以參加學校的相關決策,以利于工作開展。在此部門中,按職能分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包括心理檔案管理與問題學生追蹤、精神疾病學生預后追蹤等)等部門。endprint
(二)工作職責
與機構設置對應的是職務問題,即每個工作崗位的工作要求及人員能力要求。明確的崗位職責,使每個具體的工作落實到人,不會出現某些工作受到重視,而某些工作被忽視的現象,并且對工作人員能力要求專一,不會造成壓力過大的現場。
各部門按自身職能形成工作體系,完成職能分化的資源的整合。
1.教育部門工作包括
(1)課程教育,由專業心理教師完成此工作。學校心理學專業的老師在保留原來身份的情況下,組成教學小組,在統籌安排之下系統的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此組織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人員負責,排除課程上的隨意性與遺留。
(2)第二課堂活動:可由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和專業課程教師完成工作。由心理健康中心專職人員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特色的活動,如素質拓展、主題班會等活動。
(3)宣傳: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人員與學校宣傳部門的聯系,建立宣傳平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設專職人員負責此項工作,如廣播、報紙、專欄、宣傳窗、網站等等,并且有學校宣傳部門對外宣傳工作。
2.心理咨詢中心
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承擔,學校培訓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還可以聘請校外專業咨詢人員。咨詢師不必承擔管理、宣傳和教育的活動。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開始課程和進行研究。此工作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與專業的工作,以保證咨詢的專業性與保密性。
3.心理危機干預部門
負責心理健康普查檔案管理與問題學生的追蹤、精神疾病學生干預與預后追蹤等工作。自殺預防與干預不應該是一個部門的工作,而應是學校各部門工作的協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在其中只是一部分作用,因此此工作不應該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但也不是推卸心理咨詢與教育中其中應該做的工作。
(三)師資隊伍建設
不同的工作人員走不同的職業發展道路。一方面可以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培訓分流,提高培訓效率。
學校按不同職能對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咨詢人員接受專業咨詢培訓,而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只接受課程知識教育,如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結合的隊伍。
新的模式能夠更好德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并且能夠解決目前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的問題。
世界上還沒有一成不變的完好模式。某一個模式適應某一組織的某一發展階段,目前的模式適應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階段,它使得工作能夠得到發展并且形成體系。隨著工作的深入,職能分化的新模式必然取代舊模式。可以預見,隨著教育改革和人們對此工作期望的改變,這一工作模式也會面臨改革,得到更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一舵著.現代學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開明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