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洋
【摘要】目的:就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出血偏癱患者整體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方法:將筆者所在上級醫院出院轉送來的96例腦出血偏癱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予以對照組患者提供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在此基礎上向觀察組患者提供社區康復治療。分別在社區康復治療指導前、指導后2、5個月采用綜合評定量表(FCA)、改良Barthel指數ADL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估患者整體功能與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兩組社區康復治療指導前FCA、ADL、QOL評分近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社區康復治療指導后2、5個月FCA、ADL、QOL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觀察組上升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出血偏癱患者接受社區康復治療有助于改善整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社區康復治療;腦出血偏癱;整體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8.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044-02
現代醫療水平下腦出血病死率雖然明顯降低,但致殘率仍然很高。在幸存的腦出血患者中不同程度語言障礙、活動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患者占絕大多數。這類患者不僅生活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如何降低腦出血患者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學界近年研究的熱門課題。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社區康復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筆者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自所在上級醫院出院轉送來的96例腦出血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予以其中48例患者提供定期隨訪與功能評估,其余48例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社區康復治療,旨在探討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出血偏癱患者整體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2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上級醫院出院轉送來的96例腦出血偏癱患者基本臨床資料收集齊全,以治療方案為研究分組依據隨機給對照實驗設置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分病患48例,觀察組分到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均在54~76歲范圍內,平均年齡(64.1±3.4)歲。對照組分到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均在52~77歲范圍內,平均年齡(64.3±3.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向上級醫院轉送而來的96例腦出血偏癱患者提供為期5個月隨訪,隨訪期予以觀察組患者提供系統化社區康復治療,分別在社區康復鍛煉治療2個月與5個月期滿時采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與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及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估患者的整體功能與生活質量。
社區康復治療采用Bobath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治療措施包括物理治療與作業治療。治療師親自指導患者及陪護人員或家屬如何進行社區康復治療,滿足患者對社區治療性家庭康復訓練指導的需求,定期復診并對患者整體功能情況與生活質量進行準確評估,通過評估結果了解患者社區康復治療效果。了解患者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結合患者康復程度對治療方案做適當調整。
定期隨訪的安排計劃如下,入組第一個月每周隨訪一次;入組2~3個月時間隔兩周隨訪一次;入組4~5個月時每月隨訪一次。社區康復治療要求陪護人員或家屬負責并督促患者完成不同時期訓練項目。每天訓練兩次,每次訓練30~40min。
家屬或陪護人員協助并督促Brunstrom恢復階段1~2期患者開展良肢位擺放、翻身練習、頸、腰反射與聯合反應共同運動誘發肌張力、呼吸控制訓練、坐位平衡、坐站練習。Brunstrom恢復階段1~2期主要開展的訓練項目包括:軀干穩定性訓練、語言訓練、異常步態糾正訓練、患肢負重練習、上肢運動控制訓練與手功能訓練。通過開展注意力訓練與半側空間失認、識數練習、搭積木、走迷宮、時間記憶與地點記憶促進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恢復認知。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社區康復訓練治療指導前與指導后2、5個月采用FCA、ADL、QOL量表評估患者整體功能與生活質量,詳細記錄兩組患者不同時段FCA、ADL、QOL評分并進行組間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t檢驗x±s表示的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隨訪后2、5個月FCA評分比較結果:
觀察組接受社區康復鍛煉指導前與指導后2、5個月FCA評分分別為(32.4±13.7)分、(48.4±18.5)分、(76.2±16.7)分。對照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及隨訪后2、5個月FCA評分分別為(32.6±13.9)分、(39.7±18.8)分、(47.1±19.4)分,定期隨訪前兩組FC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定期隨訪前比較,隨訪后兩組FCA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社區康復鍛煉治療指導后2、5月觀察組FC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隨訪后2、5個月ADL評分比較結果:
觀察組社區康復治療指導前、指導后2、5個月ADL評分分別為(25.3±16.4)分、(41.5±19.4)分、(70.6±14.3)分。對照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隨訪后2、5周ADL評分為(25.5±16.8)分、(32.8±17.8)分、(48.2±17.4)分,兩組定期隨訪前ADL評分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后2、5個月ADL評分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觀察組升幅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隨訪后2、5個月QOL評分比較結果:
觀察組社區康復治療指導前、指導后2、5周QOL評分為(23.5±15.7)分、(45.6±17.4)分、(75.2±16.1)分。對照組定期隨訪與功能評定前、隨訪后2、5周QOL評分為(24.4±15.2)分、(30.2±18.1)分、(49.6±16.4)分。定期隨訪前觀察組與對照組QOL評分近似,隨訪后2、5個月觀察組QO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健康是指在沒有軀體疾病與缺陷的前提條件下,保留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殘疾者通過功能訓練與功能代償使受損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是康復所強調的重要內容。腦出血偏癱患者住院康復生活質量雖然有所提高,但出院后若得不到連續有效康復訓練,患者生存質量是很那保證的。出院后社區康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
本文觀察組患者出院后不僅接受定期病情隨訪與功能評估,同時開展社區康復治療,社區康復鍛煉治療后2、5個月患者FCA、ADL、QOL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提高,且前述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反映社區康復鍛煉治療確實可以幫助患者整體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2]。對照組患者整體功能與生活質量雖然也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總體改善效果不如觀察組,其原因可能與患者鍛煉的質與量不夠有關。
綜上所述,腦出血偏癱患者接受社區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整體功能恢復,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恢復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的社區康復治療處于方興未艾階段,但是隨著醫療體系建設與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社區康復治療在后期勢必會廣泛開展使更多腦出血偏癱患者受益,未來應用前景良好,值得廣大醫務者在臨床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曉嬙,胡文芳,孫子輝,等.社區康復對腦出血偏癱患者整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3):33-34.
[2] 錢紅,謝明.社區康復對腦出血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2):95-97.
[3] 趙艷艷.早期康復護理治療腦出血偏癱患者的效果[J].2017,14(1):9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