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摘要】目的:對比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方法:隨機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144例老年股骨頸骨折住院患者,按照患者以及家屬的治療意愿,分別為其提供不同的手術方式,并對其進行分組,治療組為72例,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手術,對照組為72例,應用半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對其手術療效進行對比。結果:對照組與治療組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以及恢復時間等臨床指標進行對比,表現出突出的差異,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使患者的預后質量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半髖關節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88-02
隨著我國老年化社會進程的逐步加快,老年人發生病癥的機率越來越高,其中呈現較多的為骨質疏松,主要的出現的人群為老人,特別是老年婦女。目前病人股骨頸骨折后,對其實施醫治的方式主要為人工股骨頭或者是全髖關節置換等方式的手術,也是醫治的最佳方式。隨著醫學技術的逐步向前推進,將人工假體置換手術的方式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實施醫治,其取得了較高的成果。本文針對時間節點在 2013 年 1 月到 2016 年 2 月間,呈現出股骨頸骨折的144名病人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分組后,將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不同組別的使用后,而后對其醫治的成效進行分析研究。現將報告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144例老年股骨頸骨折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實驗的對象,并根據自愿的原則,將其分別定義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為72例。治 療 組 中,男31例,女41例,年 齡 為54至85歲,平均 年 齡 為(69.7±2.8)歲,病 程 為5至25小 時,平 均 病 程 為(12.3±3.8)小時,共計22例糖尿病,14例呼吸系統疾病 ,8例心血管疾病;對照組中,男33例,女39例,年齡為55至85歲,平均年齡為(70.5±3.0)歲,病程為6至25小時,平均病程為(12.8±4.0)小時,共計19例糖尿病,14例呼吸系統疾病 ,10例心血管疾病;排除標準:(1)家屬或本人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患者合并病癥、病程長短、年齡差異以及性別比例等基本資料上對比,(P>0.05),表現出平衡的趨勢,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側臥位進行手術,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讓患者屈髖45°,關節囊通過切口暴露,切開關節囊,將兩側翻開使手術部位充分暴露,對患者骨折位的股骨頭進行切除,并修復股骨頸,再根據患者骨骼尺寸匹配合適的人工股骨頭,確定位置固定完成后,放入引流管。
觀察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具體如下:(1)麻醉和體位:一般情況下都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師的協助下盡量將患者的血壓控制在 100/70mm Hg 左右,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半仰臥位,患側墊高 60 度。(2)手術切口,自髂前上棘到大轉子前緣畫直線,在此線上中外 1/3 作一弧形切口,全長 6 ~ 10cm,切口2/3 位于大轉子上緣近端。(3)手術步驟:①顯露關節囊 : 順著切口的方向,將皮膚皮下、闊筋膜張肌切開。對存在于大粗隆上緣處的部分臀中肌前部肌纖維進行切斷操作。分別向前后方對闊筋膜張肌、臀中肌實施牽開操作,將髖關節囊顯露出來,對關節囊進行“十”字型的切開操作。②股骨頸截骨:將患者的關節囊打開,且往下對小轉子進行分離并顯露出來,根據手術治療前的測量和計劃于小轉子上方約 1.5cm處用擺鋸將股骨頸切斷,隨后用取頭器或將股骨頭取出。③假體的植入:對股骨近段進行向前向遠側的牽引,往髖臼后外、前內緣分別插入兩把椎板拉鉤的尖端,對外側的臀中肌以及內側的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直肌進行牽開操作并加以保護,往髖臼的下緣插入一把 Cobra 拉鉤。對于患肢進行最大限度的內收外旋,使股骨頸截骨端得到充分的顯露,采用股骨撬插入大轉子下方翹起股骨近段,經近側頂端向后的切口促使擴髓器能夠順利地進入到髓腔,然后是股骨頭假體得以順利安放。④假體復位:復位髖關節,對患者的下肢長度、活動度、穩定性進行檢查后,對縫合臀中肌前部的腱性止點進行明確,留置負壓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處理術后 24~48h 將患者的引流管拔除,對于患者常規給予 2天的制酸劑治療,給予 7~10 天的抗生素治療,給予 7~10 天的低分子肝素來對靜脈血栓的發生加以預防。
1.3 觀察項目:對不同組別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以及恢復時間進行觀察,并根據以上指標對其手術效果進行探討。
1.4 統計學處理:選取版本為 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本組計算機統計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經x2檢驗,完成組間計數資料的分析比較,采取t檢驗,完成組間相關臨床指標的比較,設(P<0.05)時為組間比較差異明顯,確定為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與治療組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以及恢復時間等臨床指標進行對比,表現出突出的差異,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細情況見表1:
3 討論
老年人發生骨折的概率之所以那么高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極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情況,股骨頸部骨小梁變細,數量不是減少,就是消失,再加上股骨頸上區滋養血管孔呈密布狀態,減弱了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促使股骨頸呈脆弱狀態。除此之外,老年人髖周肌群發生退變,反應相對來說比較遲鈍,對髖部有害應力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再加上髖部會受到比較大的應力,局部應力呈復雜多變狀態,故即使暴力力度不是多么大,甚至明顯的外傷根本沒有發生,老年人也極有可能會發生骨折。臨床實踐還提示,導致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發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股骨頭的血運情況,再加上老年患者身體各系統的代償能力處于偏低狀態,絕大多數還同時存在內科疾患,各個系統功能處于減退狀態,生理功能呈老化狀態等等,都容易增加股骨頭壞死發生的概率,且極容易增加新合并癥發生的概率,使原有疾患得以加重。故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選擇盡早行手術治療。根據經驗得出,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有以下優點:(1)可以提供一個穩定和不痛的關節:全髖關節置換術解決了髖臼的問題,比單純股骨頭置換更能使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疼痛得以完全有效的緩解;(2)可以使發生股骨頸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的概率得到降低;(3)可以促使股骨頸骨折患者盡早進行下床活動,使患者正常生活的能力在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
不過,仍舊有使患者發生像假體松動、關節脫位等遠期并發癥的可能性。故要對這幾點加以高度的重視:(1)手術治療前指導患者對臀肌、股四頭肌等肌肉進行鍛煉;(2)手術盡量采用骨水泥對全髖假體進行固定;(3)術后一天要指導患者進行像抬臀、屈髖、屈膝等運動;術后 2 天至 1 周練習由半坐到全坐;術后 3-6 周使用步行器行走;術后 6 個月內患肢嚴禁做內收屈曲及內旋、外旋(蹺二郎腿)等動作。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可以使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應用在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治療中。
參考文獻
[1] 鄧波,王靜成,熊傳芝,等 .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 [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6,18(11):994-997.
[2] 蔡宇,周華軍,程文俊,等 . 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 [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6,18(8):673-678.
[3] 張啟鋒,張鵬程,楊將,等 . 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時機選擇與臨床療效及預后分析 [J]. 重慶醫學,2016,45(24):3369-3372.
[4] 董鋒,嚴實,祿代鋒,等 . 氨甲環酸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失血的療效分析[J].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5,49(4):331-334.
[5] 戚勇 .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 [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4):64-64.
[6] 劉歡歡,關亞軍,王巧霞,等 . 比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7,37(6):1457-14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