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利


【摘要】目的: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采用常規藥物和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對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在本次研究中對甲組和乙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實踐證明,甲組總有效率為72.5%,乙組總有效率為90%,乙組的總體效果優于甲組,數據對比后差異明顯。對甲組和乙組的不良反應率對比,乙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甲組,乙組的優勢更為明顯。結論:對冠心病患者采用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其效果明顯,患者對其滿意率較高,因此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抗血小板藥物;冠心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295-02
冠心病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疾病類型,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針對其特殊性,在實踐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病癥分析工作,按照具體要求進行干預治療。冠心病患者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血管官腔變窄、粥樣硬化等現象,因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癥,針對其特殊性,在整體治療階段按照現有治療方案實施,能滿足治療要求。為了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選擇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采用常規藥物和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對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采用常規藥物和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基本資料如下:甲組和乙組分別都是40例患者。甲組中男和女分別是21例和19例,年齡在45-77歲,平均年齡(62.6±1.9)歲。乙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44-74歲,平均年齡(62.5±1.9)歲。根據上述數據可知,兩組患者的常規性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組間數據可以進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組患者采用常規方式治療,接受常規肝素進行抗凝治療,術前采用普通肝素,劑量為2000U,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介入手術中追加到100U/kg。乙組則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75mg,一日三次。所有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都是 1 個月,在這期間,醫護人員有必要向患者說明冠心病的病癥特點、注意事項[1]。
1.3 臨床效果評價:
顯效:患者不良病癥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有效:不良病癥得到緩解,不存在其他炎癥。無效:治療效果不明顯。總有效率指的是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當 P<0.05 說明比較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甲組和乙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實踐證明,甲組中有效人數29例,總有效率為72.5%,乙組中有效人數36例,總有效率為90%,乙組的總體效果優于甲組,數據對比后差異明顯,如表1:
對甲組和乙組的不良反應率對比,實踐證明,甲組中不良反應患者4例,乙組不良反應的患者2例,不良反應率為10%和5%,乙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甲組,數據對比后差異明顯,如表2:
3 討論
冠心病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指的是患者心血管受到器官病變引起的狹窄或者阻塞現象,進而出現心肌缺血,直接影響肝臟功能的發揮,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出現心力衰竭以及心臟性猝死等癥狀,對患者危害比較大[2]。
當前對于該癥狀重視度比較高,通過藥物治療后能緩解相關炎癥,抗血小板藥物的優勢明顯,血小板和粒細胞相互作用后釋放出特定介質,促進血管收縮,進而誘發冠心病。針對其特殊性,在病癥分析階段,要提前對藥物類型掌握,根據治療要求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干預,避免病癥惡化。普拉格雷在治療冠心病中有重要的作用,針對其特殊性,在實踐階段需要做好病癥分析工作,按照具體治療要求實施[3]。用藥過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為了避免出現治療不當或者其他類型的問題,必須按照重要要求實施,避免出現治療不當或者其他類型的現象。冠心病患者年齡較大,對自身病癥缺乏了解,甚至存在治療依從性差的現象,為了避免出現相關炎癥,必須按照用藥要求實施,使其滿足后續治療的具體要求,避免出現治療不合理或者其他類型的問題[4]。目前口服抗血小板治療可能出現相關副作用包括:皮疹、毛發脫落和腹瀉。口服抗凝藥的人還要定期驗血,因為劑量過高能導致異常出血。經過后續治療后,其效果明顯,能穩定已形成的血栓,防止出現栓塞、血栓脫落,隨血液循環阻塞供應重要器官的血管等現象,更加映證其臨床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甲組和乙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乙組的總體效果優于甲組,數據對比后差異明顯對甲組和乙組的不良反應率對比,乙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甲組,乙組的優勢明顯。說明對冠心病患者采用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其效果明顯,因此醫生必須采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干預和治療[5]。
綜上所述,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患者對其滿意率較高,能緩解相關炎癥,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英爭,劉盼.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用于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2(08):101-103.
[2] 薛東莉.研究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10(01):96-98.
[3] 高波,宋小英.藥物代謝酶CYP2C19基因檢測在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抗血小板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05(03):52-55.
[4] 努爾古麗·哈普勒,祖麗菲婭·木沙.觀察冠心病治療中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13(10):138-139.
[5] 黃忠英.抗血小板藥物在治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4,06(30):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