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軍
摘 要:科學學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識點,又有實驗課,所以要求教師轉變育人觀念,進一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提高實驗課的質量,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實驗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比其他學科摻進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筆者總結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 看法
一、要做好課前準備,認真鉆研教材
對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性,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學習的方法、生活的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學、如何安排每節課的實驗。
二、要組織好課堂的教學
課堂教學是體現教師能力的最有力的證據,要達到關注全體學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課堂上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心境,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要簡潔明了,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課與實驗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動手完成實驗,布置好課下作業,作業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點,不一定是書面作業,也可以回家自己設計某個實驗。
三、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并且還要做好課后的輔導工作
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學生自己準備一個作業記錄本,把當天的作業記錄好,回家就按這個記錄完成作業,這樣就不會忘了。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進生,他們多是上課時聽不明白或是記不住,相對其他同學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對后進生的幫助應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然后再輔導課上所學知識,做到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
四、不斷提高教師本身的業務水平
積極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補己之短,提高教學水平。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相關理論,并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跟教學水平,同時順利完成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后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于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逐漸地猜想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探索的動力。我覺得讓學生無目的的去實踐在學生頭腦中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帶著猜想去實踐,學生的活動會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另外小學《科學》非常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會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促進,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有新的發現,另外通過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的許多的閃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發出來的。所以,從起點三年級《科學》上冊起就開始注重這樣培養學生,我想幾年下來,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有更大的發展。
五、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確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教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智能。小學科學教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模式:觀察實驗問題討論。沒有實驗就無法講述科學,做不好實驗就難以完成科學教學的任務。所以要求教師不僅能完成教學任務,還得能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教師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把實驗教學擺到重要的位置上,絕對不能有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只要背下實驗方法步驟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績的錯誤思想。
課外的小設計、小試驗、小制作、小發明,紛紛卷入了科學實驗教學之中。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實驗,教材中某些驗證性實驗變成探索性實驗,教材中一些書面的實驗習題作為課內外實驗操作訓練。
教師要積極啟發,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在觀察、實驗中體現出來,也要讓學生把他們在實驗、觀察中的發現說出來,特別是結論性的、規律性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說出來。 《科學》這一教材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這對學生以后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深有體會,學生進行一時地觀察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但要長期堅持,很多孩子會中途放棄,最后會一無所獲,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在耐力與毅力的方面進行培養,我們現在使用的《科學》在這一方面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煉機會。課外活動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鍛煉機會,我覺得非常好,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六、豐富資源,深化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傳統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幾乎成了除課本外的唯一信息來源。這時候在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就能很好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其擁有的大量信息成為新的知識來源,成了源源不絕的學習財富。
參考文獻:
[1] 袁家紅.淺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J].魅力中國,201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