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摘 要:如何讓語文課堂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成為我們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案例以《木蘭詩》這一教學內容作為例子,試著來探討怎樣以文本為著眼點,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我分析,自我品讀,得出自己的學習體驗,在樸實的課堂教學中回歸語文課堂。
關鍵詞:自主;品讀;回歸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木蘭詩》是樂府民歌中流傳較廣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蘭的傳奇故事家喻戶曉。全詩以“木蘭是女郎”為核心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與民間傳說和其它藝術作品中所極力塑造的英雄木蘭的形象有所不同,所以在這首民歌的解讀過程中,我想和學生們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與探討來重新樹立木蘭在人們心目中的新的形象。
教學目標:
1.根據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木蘭形象。2.通過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人物美。
教學重點:根據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木蘭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人物美。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第一課時讀準字音,讀通文意,課前批改學生《木蘭詩》預習學案,握學情,對學生疑難重點突破。
教學思路:在課堂導入、檢查預習之后,我分“初識木蘭——再識木蘭——深識木蘭”三個層面來設計教學環節,解讀文本。
教學手段:朗讀教學法、研讀點撥法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先來猜一個謎:有這樣一個人,她喬裝打扮,一身戎裝,血戰沙場;她出生入死,俠骨柔情,不讓須眉。你們知道她是誰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詩》,一起走近木蘭,認識木蘭。(出示課題)
2預習
1.師: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歌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字音和字義(出示課件);2.過渡: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這種詩是以詩的形式刻畫人物,有著完整的故事情節,請聽課文錄音,在仔細聆聽的過程中思考,它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木蘭呢?(播放錄音);3.師:《木蘭詩》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這首詩的內容。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3初識木蘭——英雄木蘭
1.過渡:在古代,一個女子要走出閨房,走上戰場,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有人評價“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想一想,木蘭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英雄形象在詩歌中有所體現嗎?除了英雄的形象之外,你還能感受到木蘭哪些品質特點?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朗讀詩歌,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說說。(學生小組內自由交流)
預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師: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這兩句話為我們寫出了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的過程,她一路快馬加鞭,為的是早日趕到戰場好為國殺敵可以讓人聯想到她的勇敢。
4再識木蘭——女兒木蘭
過渡:木蘭是個英雄,但她和關羽、岳飛等英雄的不同在于木蘭還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同學們能從詩中感受到她作為女子的一面嗎?也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說說。
預設:(1)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可看出來。(孝順勤勞)追問:為什么嘆息?(為父親擔憂)一聲“嘆息”萬千思緒。一邊是年邁的父親,一邊是沉重的征役,該怎么辦?幾番思索,幾番猶豫,木蘭決定隱藏自己的身份,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么孝順的一位女兒。師:此時的木蘭是憂愁的,所以我們朗讀這幾句詩的時候就要讀出這種感覺。(請一位同學讀)
(2)“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笨梢钥闯瞿咎m對家人的思念。(為什么?)師:初次離開家門,又露宿在荒郊曠野中,耳邊沒有父母呼喚她的聲音,流水聲和鳥鳴聲更加勾起的是她對家人的思念。(此時的木蘭,心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她渴望奔赴戰場,奮勇殺敵,另一方面,她又孤獨寂寞,思念親人。既有柔弱的一面,又有剛健的一面。所以朗讀這兩句時,我們可以用語速來表現木蘭的心理,用急促的語速讀出軍情的緊急,用緩慢的語速表現木蘭的思親。)(請同學朗讀)過渡:此時此刻,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可敬的木蘭形象,她孝順,愛家鄉,愛親人,她的身上還有沒有可愛的地方呢?請試著結合詩句來說一說。
5深識木蘭——女子木蘭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蔽易x出了一個愛美的、具有女兒情懷的木蘭,因為剛剛從戰場上回來的木蘭,就迫不及待地脫下厚重的鎧甲,換上自己喜歡的女兒裝,而且對著鏡子進行一番精心的打扮。(這是一個愛美的木蘭,因而更是一個真實的木蘭。)追問:她在換裝打扮過程中心情是怎樣的?喜悅、激動、高興、興奮……我們怎么把這種喜悅讀出來?“開”、“坐”、“脫”、“著”、“理”、“帖”,一連串的動詞,讀的響亮,這一系列動作展現了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恢復女兒裝的天真活潑,是木蘭喜悅心情最直接的表達。
(大家一起來帶著喜悅的心情齊讀這一句,可以讀得輕快些。)
(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通過對同伴的巧妙回答中,我讀出了木蘭的機智活潑。
師:這句話讀出了木蘭的機智、可愛、活潑,她為自己能順利瞞過同伴們感到驕傲、自豪,這就為整個故事帶來了一種喜劇的效果。
6課堂小結
通過大家對詩歌的理解,我們走近了木蘭,認識了木蘭。她是一個女英雄,她是一個奇女子,木蘭身上具有了兩種氣質,既有女子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在中國文學史上,木蘭算是比較獨特的一個。
教學反思:《木蘭詩》一課有很好的文化內涵,通過這首民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更主要的是它也是一篇很典型的通過語言文字來傳情達意、塑造人物的敘事詩,能夠很直觀地帶給學生以明確的理解和把握,不會產生較大的偏差。所以,本課教學內容確定為理清故事情節,并在此基礎上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木蘭“女英雄”形象。筆者在確定這樣的教學構思時,也正是本著從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語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這一教學理念出發的。但是,本堂課的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雖然對人物的解讀力求體現出一種層次感,但是以讀帶品的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還有待進一步地實踐。
參考文獻:
[1]孟祥.英語文課程呼喚本真回歸[J].語文教學通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