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洲
摘要:《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階段教育的奠基階段”,它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孩子的有心人,處處關懷、愛護幼兒,使他們健康成長。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幼兒的數學教育是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感覺能力、觀察能力等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素質教育;幼兒園;數學教學
一、幼兒園教學中必須重視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現在教育的主旋律。學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養人的場所。學生的素質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人,即學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會的可用之人,對社會起推動作用;二是成器,即學生有一技之長或多才多藝,是社會的有用之人,在社會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場,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藝”推動社會進步。這應是學生是否“成才”的客觀標準,也應是衡量學校辦學是否成功的標準。學校要達到育人目標,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確立素質教育的大方向。
二、結合幼兒心理特點進行數學教學
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比較抽象和枯燥,而幼兒由于其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尤其喜歡游戲和運動,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和運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就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根據這一理論設定,在組織數學活動時,教師著手進行數學知識與游戲運動相結合的實驗。結果表明,讓幼兒在游戲、運動中學數學比單純的數學集體活動和操作活動效果要好。
1、在游戲中學數學。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可采用游戲的形式,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第一,在日常生活活動,設計數學游戲日常生活活動在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從家長的心理需要考慮,他們也希望老師更多地關注幼兒的生活護理而不是學習,所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就是數學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據此,老師應該設計一些游戲,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如:早晨吃點心的時候,讓幼兒自己數餅干,認識數字。吃餅干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形,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這樣,在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干的現象。
第二,讓幼兒注意力集中,設計數學游戲。一次,組織幼兒看魔術表演,發現在整個過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觀看。這說明,小班幼兒不是不能相對時間長一點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視內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兒的內容和形式就能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因此,在幫助幼兒進行數學知識復習時,老師就可以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比如:將顏色和圖形結合起來進行復習,我故意用夸張的動作將各色圖形藏到背后,并說道:“小朋友們,注意了。老師要變魔術了哦”小朋友都睜大眼睛靜觀到底變出什么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練習效果也就更好。
2、在運動中學數學。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理論,有學者提出了讓幼兒從“在操作中學數學”向“在社會情景中學數學”變革的理論,我想,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也算是學習這一理論的一點實踐經驗和體會吧。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于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第一,老師對現有體育游戲進行改編。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對現成的體育游戲進行改編,將數學練習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可以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后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第二,老師創編新的體育游戲。根據數學科的教育計劃,許多游戲是讓小朋友在室內進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創編一些包含數學練習的室外體育游戲呢?因為那樣既可以滿足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同時也能進行數學練習。實踐證明,根據數學教學的需要,創編一些易組織的體育游戲是可行的。如:結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學,可創編《我給球兒來排隊》的室外游戲;結合圖形的教學,可創編體育游戲《跳房子》等。
幼兒教育是重要的基礎性教育,管理好幼兒教育對發展教育事業尤為重要。要讓素質教育有成效,實現知識、能力、道德、情感的協調,要求教育具有創造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的特征。心理學家瓦倫說:“幼兒的‘自我只有處在與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狀態下,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并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在幼兒園階段,教師不應該反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數學基礎知識羅列上,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因而一切幼兒園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李德明.有效教學理念下大班幼兒數學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