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敏
摘要:以人文精神育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愛國主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愛國主義教育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關系到中國夢能否實現。意在通過人教版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屈原《國殤》的課例,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拙見。
關鍵詞:國殤 愛國主義 語文課 滲透
愛國,是一個公民最基本而又最崇高的準則。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內容。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品格,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同時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一、課文價值定位
語文課上說到愛國詩人,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國殤》是屈原為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所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犧牲的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學習《國殤》,可以感受到詩中死而不已的執著精神,樹立為實現理想堅定不移的決心,弘揚詩中所歌頌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氣概。這是蘊含著熏染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元素。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在教學中滲透這個元素,引導并幫助學生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課文教法定位
因為《國殤》年代遙遠,文句深奧,詩中古代戰爭的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悲壯慘烈而又激動人心的雄渾畫面是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感受愛國主義情懷的癥結所在。我在教學中積極創設情景,回歸到鑒賞最為根本的方法——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在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的點評當中穿插對個別詩句甚至是個別字詞的深入理解,帶動學生由整體到細節的層層把握,最終讓學生感受詩中悲壯慘烈的畫面和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
三、課文學法探究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把握詩中情感,我引導學生交流、分享閱讀感悟。他們會談及楚國將士的雄姿,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悲壯濃烈的戰場氣氛,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和崇敬之情……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把握到全詩的主旨,在接受優秀文化熏陶的同時,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
四、課外拓展延伸
為拉近學生與古代巨作的距離,了解當今社會學習《國殤》的意義,我讓學生談談他們查找到的贊頌英雄的詩文。他們解讀了郭沫若為紀念趙一曼而寫的詩“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英雄。”分析了蔣光鼐在悼念“一·二八”陣亡將士時的奮書一聯:自衛乃天賦人權,三萬眾慷慨登陴,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石爛海枯猶此志;相約以血湔國恥,四十日見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漿桂酒有余哀,等等。
我會借此引導學生:“自衛乃天賦人權”,捍衛祖國領土、捍衛祖國尊嚴是將士們理應擔當的責任。那我們青少年呢?從《國殤》中體會到了屈原濃烈的自衛情懷、熾熱的愛國熱忱后,又該承擔怎樣的國家責任?引起學生深思。
在知識的拓展延伸方面,我從他們最為熟悉的英雄談起。同學們都知道,晚清近百年的屈辱史中,馮子材領導的鎮南關大捷是中國人最為揚眉吐氣的亮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田漢曾經為我們欽州的兩位民族英雄馮子材、劉永福寫下“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馮劉”的贊詩。令同學們感到驕傲的是,我們欽州一中正是馮子材創辦的百年老校。建校127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欽州一中人在英雄的感召下奮發。“家國情懷,山海品性”是學校的育人目標,更是一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學生熟知馮子材的故事,課堂上講馮子材,會讓他們敬佩英雄、向往英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就會一直在他們的內心激蕩。
概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既要重視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又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愛國主義精神,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必能燃燒學子心中的熱情:執殳前驅兮,報國甘效命!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一首悲壯動人的祭歌——屈原《國殤》賞析.
[4]馮子材舊居宣傳資料:謁馮子材墓.
[5]馮繡娟.馮子材的故事.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