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芳
摘要:數學這門學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堂提問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不可言喻,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新穎并且具有挑戰性的題目,不僅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本文通過探討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為切入點,希望能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設計 思維能力
一、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自行探索就是初中數學改革所提倡的,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創造性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進一步使學生發揮出自己的創新精神與創造意識。例如在學習圖形面積這一課時,教師教會學生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根據一條母線展開的,得到的長方形就就是用這個側面展開的。但假如有一個學生突然提到,不沿著母線展開會不會得到其他圖形的這一問題時,教師一時想不出好的答案,但這個學生不按照母線展開卻得到了平行四邊形,從這件事情中就會發現出學生的思維是極具創造力的。
2、具有深刻性的教學方式。對事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對這一類事物相同的特征和本質屬性進行補充說明,數學的基本思維就是這樣形成的。數學思維具有正確的反應客觀事實的作用,對學生而言,善于從多種的數學事實中認清楚每一個相關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就會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在梯形面積中,每一個不同的字母就代表梯形的一部分,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每一個字母的范圍進行取值,進行討論來發現其中的關聯。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學生就會使用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深刻的了解到不同圖形之間的本質,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思維深刻性的具體表現。
3、廣闊性的教學內容。數學思維的運用要適當的延伸到其他的學科和領域當中,不應該僅僅局限在這一門學科上。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輕松的解決數學問題,還可以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眼光來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簡單的分析一些出現在他們周邊的狀況,用所學習到的知識點解決周邊的問題只是其一,另一個就是運用相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是沒有界限的,他們喜歡天馬行空的想象,教師要做的就是盡自己的能力為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盡情想象后反饋給教師一個驚喜。
二、課堂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的相關對策
1、運用例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題的出現會鍛煉學生的求同思維,將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這一類相關問題的答案。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多準備一些經典例題,并全方位的對這一例題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就會發現很多知識點其實是有內在關聯的,但也會有些不同。在相關的材料中總結一些有規律性的結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能力,加大創造思維的深度。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試題時,可以將相同類型的題目進行歸納總結,再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這樣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將所學到的知識串成一條線,進一步提高抽象的數學思維能力。
2、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動手實踐是激發學生智力活動的根本,也能夠輔助抽象想象,實際的操作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快速的進入理解這一階段。在數學教學時,讓學生的眼、腦、手、口共同使用,不僅使他們的操作能力有所進步,還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輕松的掌握相關原理,使他們愛上這門學科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自覺主動的去探索其中的內涵,使他們的創新能力有所提高。
3、創建適當的問題情境。教師在對課堂進行設計時要根據相關的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挑選出最好的問題情境。選擇一個適合的角度是基礎也是關鍵,能夠輕松的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再適當的穿插一些數學模型,點燃學生思考問題的好奇心,學生也能夠輕松的掌握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以達到預期想要的效果。教師不應該單一的承擔知識的傳遞者,而是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的情景,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構建一個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情景的創設必須要緊繞意義構建這一要求,幫助學生順利的完成整個學習任務。
4、根據不同的對象提問問題。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要根據他們不同的特點對其進行提問,讓每一個問題都有自身的價值,發揮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有些教師總喜歡提問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他們對答如流,教師省心省力,但時間長了就使教師產生一個假象,認為全班的同學都掌握了相關知識點,但實際情況卻大大相反。這樣的提問不但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績也難以到達教師預期的想象。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提問全班學生,及時了解現階段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性的數學問題設計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問題的設計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此外教師對每一道題的精心設計至關重要,保證每一道題的存在都有自身的意義與價值,激發起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孟建平.探索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推進區域教學均衡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05):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