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的多元化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趨多樣化,這給傳統的輿論引導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廣播電視傳統媒體需要結合現狀不斷創新,最終達到提高新聞宣傳工作質量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討在新背景、新環境下,如何創新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
關鍵詞 新形勢;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創新措施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102-02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興盛、發展形勢良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廣大文化宣傳工作者擔當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重任。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也迎來一個發展契機,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化,離不開廣播電視。值得關注的是,當今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正在改變著文化傳播的形態,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明確自身責任,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要求,不斷提高傳播力,采取有效措施力爭創新新聞采編工作。
1 新形勢下新聞采編工作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新聞采編工作,在新的形勢下,承擔著較為繁重的輿論導向把握的任務,如何做好涉及黨的方針政策、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突發事件、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等方面的輿論引導工作,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高輿論引導的水平,提高新聞宣傳的影響力、感召力,提高媒體傳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廣播電視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發展壯大自身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2 新聞采編工作的實踐作用
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大范圍搜集與整理新聞線索及素材,通過實地走訪與調查,深入挖掘新聞信息及其背后的價值,借助專業知識篩選與衡量龐大的新聞信息,刪減無用或價值觀錯誤的信息,最終凝練出導向正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形成具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通過廣播電視傳達給受眾。
在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要求不斷創新理念、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手段,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
2.1 充分滿足受眾需求
隨著網絡和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大眾的文化追求與審美意識快速提升,新聞采編工作需要最大程度滿足受眾需求,為其提供希望了解幫助的社會時事資訊,這就意味著廣大新聞采編工作者不能滿足現狀,要時刻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工作。
2.2 全面反映民眾意愿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日益完善,廣大人民的民主意識更加濃厚,有著強烈的社會參與意愿。廣播電視媒體承擔著引導輿論、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責任,在采編工作中努力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2.3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我國社會上出現很多思潮與觀念,傳媒環境愈發復雜。新聞采編人員要堅定政治立場、引領時代、業務精湛、甘于奉獻,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發展與完善,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3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路徑
堅守社會責任,更新觀念,勇于創新,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報道水平,更好發揮新聞輿論工作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是新時期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采編工作效率與質量。
3.1 創新采編機制,彰顯內容風格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每分每秒都會產生大量信息,不同媒體往往爭先報道同一新聞事件。為此出現嚴重同質化趨勢,新聞內容相似、模式類同,缺乏明顯的節目特色,難以吸引受眾。和各種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媒體具有的新聞采編、節目制作等權威優勢依然存在,大型事件、活動報道,廣播電視依然是媒體主導。凸顯節目的深度與廣度,以內容為王。新聞內容延伸可以從多方面開展,如新聞背景調查、社會影響跟蹤報道、處理反饋等。
榆林廣播電視臺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創造性地實施了“編導策劃前置化、采訪安排項目化、編輯攝制流程化、內容選材主題化”的采編機制,特別是重大活動主題報道,從零敲碎打的動態性跟進,逐漸向有計劃、有文案、有流程、有效果的精細化策劃常態化逐步轉變,有效提高了新聞采編質量和播發效果。同時,根據新聞事件價值,在記者的單兵作戰與組隊采訪上進行縝密分工,使不同新聞事件的采訪效果與宣傳效益得以最大化。制作播出極具本土特色的專欄、系列報道《身邊的價值觀》《魅力榆林》《秋收行》《美麗鄉村》《我的創業路》《脫貧攻堅進行時》等受眾喜聞樂看的新聞節目。
3.2 突出民生服務,強化編排技巧
文化與思想意識形態的宣傳要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是黨對宣傳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聞采編工作者也只有走入實際,進入到人民群眾中,與人民群眾深入交流與溝通,才能了解人民群眾發生的、關心的事件,產生源源不斷的思路與想法,從群眾角度創新采編理念,增強新聞的生活性與趣味性,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深受群眾歡迎的新聞作品。榆林廣播電視臺的《榆林零距離》欄目,充分發揮通民意、接地氣的欄目特點,在節目的采編內容和構思上不斷摸索,題材既強調專業性、權威性,也突出服務性和實用性。采編內容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節目,生動、鮮活、實用、有效。嘗試一些新的編排手法和拍攝手法,更加注重欄目的故事化、人物化、情節化,將嘉賓與觀眾請到演播室,充分進行交流與互動。同時嘗試自拍“情景劇”,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觀眾迅速帶入題材中。制作“動畫效果”和擬人化配音,讓原本枯燥的知識介紹變得有趣和生動。充分引用“新聞/事例/視頻/數據/音樂”,提升節目的娛樂性、趣味性與可視性。在群眾提問、點評甚至標題方面加入“陜北方言或網絡流行語”做點綴,起到生動、親切、有趣的效果。
3.3 提升人員素質,樹立融媒意識
現代社會新媒體發展迅速,對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新聞工作者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儲備,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才能高效率的完成采編工作。
其次,新聞采編工作具有較強的交際性與社會性。采編人員需要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避免各類閉門造車式的新聞采集活動。
再次,要求采編人員善于總結反思創新。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的途徑就是總結與反思。只有反復推敲與檢驗新聞信息,總結工作經驗與收獲,才能得到創新工作模式與方法。
最后,要樹立融媒體意識。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廣播電視與其他媒體的合作,進行信息共享與交流,可以提升新聞信息的靈敏度與高效性,采用兼容并蓄的辦法,實現互補與發展。榆林廣播電視臺在新聞采編中,強化新媒體應用,利用塞上明珠網、手機、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互動方式,打開廣播聽電視、聽報紙,打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打開網絡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已融入全媒體,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高品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部分,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努力在創新中增強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傳播力,鞏固主流思想輿論陣地,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健.廣播電視新聞寫作的特點[J].新聞研究導刊,2017(7):123-125.
[2]黃琳舒.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大陸橋視野,2017(6):78.
[3]侯力.對廣播電視新聞的故事化發展模式的思考[J].電視指南,2017(6):46.
[4]方芳.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措施分析[J].電視指南,2017(5):112.
[5]賈靜.談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創新的方法[J].西部廣播電視,2015(19):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