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于洋+王志強
摘 要:隨著我國提出并在社會中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理念,人們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而政府也承擔著一部分環境保護責任。一般情況下,政府環境責任是根據環境問題發生的時間點而劃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事后環境治理責任、事前環境預防責任,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新形勢下政府的預防性環境責任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形勢;政府預防性;環境責任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8.256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再加上國家提出并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們對環境保護參與意識空前高漲,因為政府是環境保護執行的重要主體,所以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具備較高的責任。政府做好預防性環境責任工作,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后續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量,節約政府環境保護經費和行政成本,還可以有效防止環境問題為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
1 新形勢下政府預防性環境責任具體實踐措施
首先,應對政府相關部門及主要領導的責任進行明確,使得政府部門提高對環境政策及環境政策目標的重視程度,并落實責任制度,對各級政府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進行明確。在賦予各級政府環境責任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預防性,促使政府和相關領導可以綜合平衡本地區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問題。另外,在賦予各個政府環境責任時應該多使用授權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避免或少使用強制性規范或者禁止性規范,從而有效防止政府部門在開展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出現權利重疊或交叉的情況。
其次,政府在設置環境保護機構時,為了保證環境保護機構具備較高的權威性,就需要政府對環境保住機構賦予充沛的權利,使得環境保護機構可以在源頭上實行預防作用,促進政府落實預防性環境責任。
最后,國家應該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增加環境預防性責任規劃、決定、政策、立法及相關程序[1],從而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完善,在源頭上有效防止環境問題的發生,不但可以為政府樹立良好的形象,還可以有效解決環境問題。
雖然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在法律上通過文字體現政府預防性環境責任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環境保護制度和環境保護理念都能體現出預防性環境原則。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政府不再完全行使環境保護法中的權利,環境保護法也應該約束政府部門,同時環境保護法中應該明確政府的環境責任,政府積極響應環境保護法,在社會中有效實行示范效應,人們群眾通過政府遵循環境保護法的行為中受到感染,促使廣大人民自覺地遵守環境保護法。
2 新形勢下,政府環境責任具體實踐
2.1 環境保護責任立法中重點體現預防有效理念
第一,對我國環境保護法的目的進行及時更新,任何法律出臺都有其出現的目的,而維持我國生態環境良好秩序是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但是經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環境保護法的本質與環境保護法的目的存在背道而馳的情況,不能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的,同時環境保護法也沒有體現出不損害后代人享受環境利益權利的目的,基于此,環境法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對立法目的改革成預防優先的目的,不但可以有效突出環境法預防優先的目的,還可以有效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對環境立法合理規劃[2]?,F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法主要內容是放置污染公害和控制污染為主,重點講述環境問題事后的治理和控制,沒有關注環境問題事前預防,基于此,環境法應該根據時代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及環境預防理念指導下,對環境法重新規劃立法體系,增加預防性內容,從而在源頭上控制環境問題,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呢,通過節能環保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再利用,促使政府將預防性環境責任真正落實在實處。
第三,對環境法基本制度和基本權利進行完善。在環境法中融入中國公民環境訴求權利和環境權利,并通過環境法使得中國公民具備的環境權和環境訴求權可以實現法律效益。
2.2 政府在預防性環境責任制度實施的改革
政府預防性環境責任落實的關鍵環節是預防性環境制度,也是政府預防優先理念主要的體現主體。
第一,應該完善環境評價制度。明確環境評價工作人員具備的職責,如果評價結果因工作人員私自利益而出現瞞報或者虛報情況,相關環境評價人員應該承擔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責任,通過對環境評價工作人員明確職責,在源頭上防止環境評價結果出現虛假的情況。
第二,對民眾投訴渠道和監督機制進行完善,從而有效提高權利在行使過程匯中的公平性。
第三,地方政府和人員應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提高環境影響評價部門的管理,并嚴格對項目進行環境評價,從而有效對我國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
2.3 政府通過經濟激勵手段推動預防性環境責任落實程度
第一,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基于此,經濟利益的產生和環境問題的出現有些緊密的關系,政府部門在實行預防性環境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一情況,尊重市場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在經濟效率和成本上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改變,促使經濟利益追求者可以積極遵守環境法。
第二,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因為政府實行環境法預防性環境責任制度時,屬于強制性和單方向一致性的行為,只能對企業規范環境行為或對企業導致的環境問題進行懲罰,沒有對人民群眾的具備行為進行約束和體現,導致只有企業有選擇的方式,而選擇的方式也只有兩點:違規出發或者遵守規定的選擇方式,不能實現全民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中。而一定的經濟手段可以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提高環境保護的熱性,從而使政府預防性環境責任制度可有有效落實,最終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改善我國生態環境。
3 總結
綜上所述,政府實行預防性環境責任制度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制定出有效解決現代社會環境問題的預防性措施,還要保證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不會損害生態環境,從而有效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實行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
參考文獻:
[1]任峰.農村鄰避型環境群體性事件引入行政訴訟禁令判決的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06):106-112.
[2]徐祥民,辛帥.民事救濟的環保功能有限性——再論環境侵權與環境侵害的關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4(04):88-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