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青紅皂白的“讓”,只會引發對立和競爭。
“到底要不要叫大的讓著小的?”這個問題我被許多媽媽問過。
在老家,無論奶奶家還是外婆家,叮當都是最小的孩子,大伙兒都很寵他。
有時明明是他先搶哥哥姐姐的玩具,我正準備像平時一樣制止,親戚們卻好心地攔著:“沒事,叮當想玩就給他嘛。”然后對大孩子說:“你是大的,要讓著弟弟。”
雖是好意,卻讓我心下一怔。
我小時候,就是那個被要求讓著妹妹的姐姐:
從小,吃的用的,吵架打架,無論誰對誰錯,我媽就丟下一句話:“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初中,我就一條像樣的裙子,特別喜歡,可妹妹說想要,我媽二話不說就給了她,氣得我難受了好幾天。
長大后,朋友們聊起來,才發現大部分在家里做姐姐哥哥的,都有一樣的經歷。
父母以為我們這些“老大”在這樣的“讓”中,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怎么做一個姐姐和哥哥”……
可實際上,我們收獲的危害是:
患得患失,爭強好勝
老大再大,那也是孩子,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心愛的玩具、與弟弟玩鬧中的對錯、爸媽的愛,就是他的全世界。
當一個孩子,長期處于欲望無法滿足的狀態,內心其實是恐慌的,越恐慌,就越想要——本來那件衣服我先穿會兒,就準備分享給妹妹的,但因為怕妹妹一喜歡上,我媽就讓我“奉獻”出來,所以,我干脆強勢地碰都不給妹妹碰了。
生怨生恨
一個朋友告訴我,小時候,只要媽媽一說“讓著弟弟”,下次她揍弟弟下手就會更重一點。
做得不公平的是爸爸媽媽,孩子無法反抗父母,只能將憤怒發泄于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
不敢提要求,不會拒絕
父母一句“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讓掉的不止是一個玩具,一次對錯,還有——
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那是我最心愛的玩具,送給別人我很傷心。”取而代之的是選擇隱藏自己的欲望,壓抑真實的情緒。
孩子敢于辯駁對錯的勇氣:“明明就是弟弟先推我,憑什么要我道歉?”取而代之的是變得消極,不自信,不會為自己爭取,因為爭取也沒有用。
明明心里想要,明明很不愿意,潛意識里卻不自主響起當年父母的聲音:“你是姐姐,你應該……”
因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不重要指數”高一點,所以我必須優秀,必須懂事,必須犧牲,終身討好。
到底大的為什么一定要讓著小的?事情的對錯,為什么會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更何況很多所謂的哥哥姐姐,其實也不過是比弟弟妹妹大了幾歲而已。
一個孩子,他的東西被拿走了,自己明明沒做錯,卻要他忍讓,他為什么不能不開心?
上一秒對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對小的輕聲細語,父母為何能做得如此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大的讓著小的”,究竟是不是處理二孩沖突的正確辦法?還是我們明知這樣“讓”不對,卻不想花心思想別的辦法處理?
在說方法之前,先要提醒兩個一直被我們忽略的真相:
孩子爭吵打架的原因,多數是為了讓父母介入,從而獲得被關注的感覺;
孩子間的沖突很多是無心玩鬧而起,很難純粹斷定誰是誰非,沖突往往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而是所有參與的孩子都有份。
因此——
兩個孩子吵架,絕不能只處理一個孩子。
1.一視同仁,把孩子們當做一個群體:讓他們處境相同。
一視同仁的作用是在于避免:
站在你“認為”是受害者的老二那邊時,其實就是在強化老二的受害者心理,同時強化老大的“欺壓者心理”;
孩子們一打架,你就安慰這個教訓那個,會讓孩子們誤以為想得到媽媽關注、報復哥哥的時候,惹哥哥生氣就好了,這無疑是在鼓勵孩子打架告狀,以及讓孩子學會通過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增加競爭和對立。
怎么一視同仁?其實就是退出法官的位置,給兩個孩子同樣的選擇與處境:
“你們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去外面去解決戰斗。”
“你們愿意各回各的房間,等覺得不會再吵了再出來?還是想到同一個房間去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倆愿意都坐到媽媽腿上來,聊一下為什么會打架嗎?”
即使對于寶寶和大孩子,也要一視同仁:
把寶寶放到嬰兒床:“等你不和哥哥鬧了,爸爸再抱你出來。”
把老大帶進房間:“等你不和妹妹鬧了,就出來告訴我,我們再一起去讓妹妹出來。”
也許很多人會說:嬰兒懂什么!可這么做并不是為了讓還是嬰兒的老二懂,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判斷到底是誰先惹了誰,隨便判斷對誰都不公平。
比如我倆侄子吵架,我多次堅持使用“一視同仁”后,有次我聽到小侄子又哭著對老大說“我要去告訴姑姑”,結果老大回答:“姑姑只會告訴我們自己解決。”老二聽完一臉發懵,兩個人靜了下,最后又沒事人一樣一起玩了起來。
即使你真的想做點什么,也頂多是告訴弟弟如何去和哥哥溝通,弱化弟弟“被哥哥欺負”的受害者心理。
2.即使明顯是大的錯,也先安慰老大,再讓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
這并不是鼓勵老大犯錯,而是我們要相信,老大“欺負”老二,背后一定是有原因、有需求的,滿足老大需求,才能停止他的行為。
老大的需求常常是什么?大部分是他覺得你更愛老二,或者因為感到了失望,需要我們的鼓勵。
我們可以這樣給老大鼓勵:
說出老大的感受:“寶貝,我看到你在生氣,媽媽抱抱你好嗎?”endprint
懲罰和蔑視只會激發老大對老二更深的妒與恨,只有愛和理解才能讓老大感到“原來媽媽還是愛我的”,喚起反思;
當孩子感覺好轉之后,嘗試鼓勵老大去安慰老二:“你愿意去幫助妹妹感覺好起來嗎?你想先給她個擁抱,還是想讓我先抱你?”
畢竟一般情況下是父母先傷了老大,老大再去傷了老二,所以解決的步驟也應該是先安慰老大,再讓老大去安慰老二。
如果老大不愿意抱妹妹,我們仍然要做出姿態:“我能明白,你現在還沒準備好和妹妹擁抱;等你準備好再來找我好嗎?媽媽永遠愛你。”
這樣做既不會讓老大每次都感覺受挫,也避免滋長老二的受害者心態:“只要我去惹哥哥,媽媽就會花好多時間來安慰我。”
3.用“游戲力”處理。
分享一個我曾經用在兩個侄子身上特管用的方法——假裝記者:
伸出大拇指到孩子面前,正兒八經地說:“我是ABC電視臺的記者。請問哪一位愿意先到我的麥克風面前,說說對這件事的見解。”
有時侄子們笑笑過去了,但有時他們會輪流“告狀”,說自己的看法。他們說完之后,我會轉身對假想觀眾說:“好了,朋友們,現在現場情況就是這樣,要想知道這些聰明的孩子會怎么解決問題,請在明天同一時間繼續收看。”
如果事情還不能平息,我會提議兩人把問題寫下來,放到家庭會議中討論,或者再演下去:“請你們回去想想辦法,明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將繼續向觀眾報道。”
一般到這一步,孩子們的氣都消得差不多了。
這其實也是運用游戲力,實施我剛剛第一點說到的:讓兩個孩子“處于同一處境”,避免爭端和受害者心理。
總結下,在二孩矛盾中,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想辦法去:引導團結、引導合作,而不是用不分青紅皂白的“讓”,引發對立和競爭。
最后,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
姐姐大他5歲,兩人從小關系特別好。我問朋友秘訣是啥,他說,大概是從小每次父母教育他們的時候,都先對姐姐說:“要讓著弟弟,保護好弟弟。”同時也對朋友說:“要尊重姐姐,聽姐姐話。”
這兩句話,從來沒有分開說過。
我突然想到自己小時候,和如今我見過的那些案例——
許多時候,爸媽就是少了后面那句話。
作者簡介:丹媽,兒童教育心理咨詢師,同時也是一名擁有10年工作經歷的資深童書編輯。本文授權轉自其個人原創公眾號是“丹媽讀童書”(ID:jingdiantuhuashu)。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