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李云鵬+劉英竹
摘 要: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時代,政產學研用成為協同創新育人的新路徑。醫學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創新、畢業生就業創業方面都有其獨特特點和優勢。作為應用型本科醫學院校,能夠適時建立起整合政府、行業、科研院所、用戶以及用人單位等多方資源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塑造、醫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創業都有深遠的影響。本文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育人路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 政產學研用 內涵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7(b)-0219-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1]。近年來,協同創新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從產學研、官產學到三重螺旋理論,到現在的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提出,學術界在不斷探索育人發展的新模式。在探索中,人們也漸漸發現,無論在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還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政、產、學、研、用”這五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應該形成合力,共同協調配合發展進步。
1 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內涵研究
1.1 以“政”為基礎
“政”,顧名思義,指的是政府。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中,政府具有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等人才培養方面,這項具有戰略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的工作,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這主要表現在高校與在其他三個主體對接和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牽線搭橋,也同時需要政府指導和投入。
此外,筆者認為“政”還有另一層涵義:政策。各級政府制定并出臺的政策,是相應的政治經濟發展的指向標,而高校制定的政策是高校發展的指路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級黨委和領導在一段發展時期的工作重心。因此,各級政府和高校制定并出臺相關的“政產學研用”得合作文件,是這一模式探索下去的基礎保障。
1.2 以“產”為主體
“產”,這里所說的產業,是以企業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里,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內生性力量的激發,即鼓勵更多的人開創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最了解社會的需求,對市場的供需反應最靈敏,同時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對象,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途徑,同時,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掛鉤,有利于企業技術不斷創新迭代,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明確產學研發展的方向,才能有效積聚力量,才能使產學研合作扎實有效[2]。
1.3 以“學”為動力
“學”,在這里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本文所指的是醫學院校。由于醫學本身具有的專業特殊性和社會公益性,醫學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醫學院校的教師多是醫學專業相關的,多是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他們在日常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科技創新經驗和成果。此外,醫學院校也比較重視科學研究,以從齊齊哈爾醫學院為例,學院成立了醫藥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不但注重科技研發,而且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將創新產品真正應用于現實。高校的科研成果成功轉化,是促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力。
同時,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與企業對接的同時,可以掌握企業的用人需求,從而及時更新和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符合市場的需求,從而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
1.4 以“研”為促進
“研”一方面指的是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研究機構在工作內容方面與高校有一定的重疊之處,例如科學研究等,同時在管理模式、研發目的與工作側重點等方面也與高校有所差異。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研究機構與高校均是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的“發動機”。
“研”,另一方面指的是研究機構中具體從事科學研究的技術人員。這部分研發人員可以與高校教師有效融合,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同時,也可以擔當大學生的校外導師,在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科技課題”等項目中擔當指導教師等。
1.5 以“用”為導向
“用”在這里也有兩層含義。首先,“用”指的是企業用戶。企業不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終使用者和消費者,而且是接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用戶”。用戶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場的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發應該建立在企業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這樣所研發的產品才有市場。同時,高校人才培養也應與“用戶”有效對接,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就業。
其次,“用”指的是應用。實踐證明,任何新的技術成果,只有通過應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3]。由此可見,“用”的最終落腳點是用戶,無論是科技成果的最終使用者,還是大學畢業生等人力資源的最終“消費者”,用戶都是高校工作和服務的對象,其直接代表了市場需求。因此,在協同創新的鏈條上,“用”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再次,“用”指的是高校學生。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高等教育進行“雙創”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為了其最重要的“用戶”——學生服務。學生是高校的用戶,同時也是高校向企業輸出的“產品”。“產品”質量決定了高校的品牌,決定了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因此,用戶是高校、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培養的對象。因此,“用”在這一層面上也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2 政產學研用育人路徑探索
2.1 建立服務政產學研用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學院依托強大的科研平臺,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經過學院科研團隊的研發,先后成功進行了包括龍須水等多項產品的轉化。同時,學院成立了齊齊哈爾湃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純凈水研發生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先后有大學生依托此平臺開展創業活動。同時,學院與尚品源餐飲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不斷加強與地方企業的合作交流。endprint
2.2 實行“三早”教育,創新人才培養
在本科生科研創新培養工作中,齊齊哈爾學院實施“早期接觸社會、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的“三早”教育,并設有實踐學分,目的就在于引導本科生盡早接觸和了解社會,積累實踐經驗。目前,學院的各類研究室、實驗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科研服務機構,均為學生早期接觸科研提供平臺。微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也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三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為400余名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機會,學生從中獲得萬余元的創新創業資金。目前,齊齊哈爾醫學院藥學院已有5個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公司啟動運行,均取得了可觀的收益。其中,藥學院的大學生標本工藝公司,主要制作中草藥標本。他們制作的標本得到學院來訪者的高度評價,發展潛力很大。
2.3 依托大創項目,注重實踐教學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促進我院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創業活動,盡早接觸社會,走進“政產學研用”的閉環培養模式中來,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創新型、應用型醫學人才。
據統計,從2013年至2016年,齊齊哈爾醫學院共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64項,省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78項,院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97項,共獲得省資助經費115萬元,學校資助經費46.3萬元,累計有近千名學生參與項目,300多名老師參與項目指導。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開展,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更加深入,對科學研究更有熱情,對創業實踐更有勇氣。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視角,政產學研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政府在政策制定、資源整合方面,起到環境支持和宏觀調控的作用,同時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溝通合作搭建平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高校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培訓和開展;學生及大眾用戶作為最終的收益者,同時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消費者,推動高教事業的改革發展和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林汐.走向輝煌[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2] 儲小華.從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選擇[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3(7):17.
[3] 陳波.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內涵、構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