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趙希波+薛冬娟
摘 要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深遠影響。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介紹新媒體在黨建理論知識自主學習、文體、公益、和論壇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探求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藍色校園文化,培養具有海洋類特色藍色人才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 新媒體;藍色校園文化;大學生;高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052-02
藍色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由于海洋文化的影響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含義廣泛,涵蓋藍色物質文化、藍色精神文化和藍色制度文化、藍色社會文化和藍色審美文化等多個方面[1]。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校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應注重建設能夠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從而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正面的引領,創建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目前,關于如何有效地開展藍色文化教育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是國內大學生普遍應用的通訊交流平臺,據調查[2],我國超過80%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達到2個小時以上,其中,娛樂消遣、獲取新聞資訊、交流溝通和在線學習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超過88.9%、92.0%的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瀏覽新聞動態、了解國內外信息、發表自身觀點、進行互動交流。校園論壇、貼吧、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逐漸替代了校報、校園廣播、校園新聞板傳播校園文化的位置。這些新媒體的出現,將校園文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3]。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而迅猛發展的新媒體平臺,能夠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大量的資訊,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高校也可借助其有效的進行正確意識形態的建立,進而促進學生自身乃至學校的健康發展和校園文化的順利建設。大連海洋大學圍繞著藍色文化理念,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和建設藍色校園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黨建理論知識自主學習模式建設
新媒體技術下黨建理論知識自主學習模式就是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到日常黨建理論學習中去,讓學生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愿學,促進大學生,特別是學生黨員自主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得到培養,學習能力得到提升[4]。傳統的黨建知識理論學習教育模式,無法匹配現代大學生學習習慣,因而未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良好的培養效果。新媒體的出現,解決了傳統學習方式單調、時效性的問題,找到了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多樣化。
例如,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網絡平臺,在學校網頁開展網絡教學課程,并增加回答問題互動環節,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監督和督促。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不僅能夠營造一個輕松、自由、高效的學習環境,而且將黨的理論知識深刻含義挖掘出來,讓學生對黨章、黨規、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以及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進行探索研究[2]。在新媒體上堅持推進黨建、團建、社會實踐、人文教育、心理健康等主題欄目建設,重點建設了“讓青春在黨旗下閃光”“夜讀海大”“海大要聞”“輔導員之聲”等網上文化專題專欄,并有一線的學生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回答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領域的相關問題,使得平臺更加親切、自然,實現了良性的互動。認真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精神為靈魂、以中國夢為時代主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擔負歷史使命。加強了文明上網教育和網絡道德規范建設,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正能量在校園網絡的傳播,積極唱響新媒體推進思想文化建設主旋律,將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黨建理論知識。
2 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文體文化建設
校園文體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最活躍的部分,借助新媒體技術將藍色元素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活動中,建設藍色校園文化,是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之一[5]。大連海洋大學通過微博、微信平臺舉辦和推廣宣傳系列校園活動和比賽,包括舞蹈、唱歌、攝影、演講比賽及各類體育賽事,精心打造了文化品牌項目“藍色講壇”,擁有“海洋之聲合唱團”等各類文體、科技學生社團,定期舉辦校園文化節、海洋嘉年華活動,不斷豐富第二課堂科技文化活動,從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發展思路,緊貼學生需求,堅持創新發展,解決思想教育網絡平臺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的問題。例如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并在網上展播,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校園歌曲,深受好評,充分發揮了音樂的教化作用。以班級為單位舉辦朗誦大賽,學生積極參加認真排練,每個人都在盡自己的那份力量幫助整個團隊,朗誦現場感動了師生,也感動了自己。
3 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公益文化建設
積極開展校園公益活動,建設具有藍色海洋特色的公益文化,不僅定期開展特色黨日公益活動,還拍攝了公益宣傳片,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資源在影視作品、文化創作方面的優勢,整合學校各單位、學生及社團組織開辦的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學校在藍色文化建設背景下聘請了深藍學者組織一系列講座宣傳海洋文化、海洋內涵,鼓勵學生走進基層,出海實習,擔當海洋事業志愿者等,使學生真正的融入海洋;動員學生像困難地區捐款衣物,奉獻愛心;動員學生去大西北等貧困地區支教;組織同學去海邊撿垃圾,領養流浪貓狗;在校精心排練節目,組織周末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教育學生珍惜海上資源,提升藍色文化素養。
4 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論壇文化建設
學校以“引領學生思想健康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改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利用新媒體開放平臺,在招生宣傳、新生軍訓設置話題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讓學生在儀式、活動中感受到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集體意識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在母親節、中秋節等節慶日開展講述和家人的感人故事,一大批學生自述的好故事在網上傳播,感動網友。不僅在重大事件、歷史節點上推出相應的活動和文化產品,而且更注重把正能量傳播融于日常的校園活動中。每月都有征文活動,每周都有話題互動,豐富了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更引領了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公眾號中還設立了海大放映室,定期推送電影,利用圖文編輯的形式,介紹電影的主要內容。微博、微信的建立逐漸獲得同學們的喜愛甚至依賴,網絡點擊量也在逐年遞增。學校本著以新媒體育人為重點,協調傳統媒體、校園文化、課堂教育等多種形式,探索出適應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育人模式,增強網絡文化育人功效。思想上始終堅持文化育人的宗旨,運用高雅、向上、創新的校園新媒體文化來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創建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
網絡空間不是獨立現實生活的存在,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網絡文化建設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應該是取材于現實生活并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網絡文化建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是要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作品[6]。大連海洋大學新媒體校園文化建設都是基于大學生的真情實感,形式上輕松活潑,推送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很貼近現在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場景,深受學生喜歡。合理運用微博、微信平臺力量發展藍色校園文化,建設一個安靜、和諧、安全、穩定的校園,規避錯誤言論,營造良好的意識形態,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共同培養具有海洋類特色的藍色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敏,曲美儒,王治國.藍色文化下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作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1):224-225.
[2]田秀芳.新媒體技術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14):33-34.
[3]王巖,馮愛玲,王羅惠,等.創新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政治理論學習網絡平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3):78-79.
[4]龍玥.利用新媒體加強高校黨員理論學習的SWOT分析與策略建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26-128.
[5]季奎.藍色文化下依托專業特色學生社團建設研究——以大連海洋大學海洋與土木工程學院為例[J].學理論,2015(3):216-217.
[6]丁金諾.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1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