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紅
摘要:游戲材料的收集和呈現,都是為了促進幼兒主體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選擇材料上都要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出發,準備適合他們并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游戲材料。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創造有利條件來滿足幼兒游戲的實際需要,從而提高游戲的水平,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同時,在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到 “放”、“導” 結合,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 的快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游戲材料;幼兒;發展;作用
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能喚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激發幼兒積極的感知、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在輕松的氛圍中促進幼兒的游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從理論上論述了游戲能使幼兒的思維逐步擺脫具體的事物束縛,心理機能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并通過各種教學實驗,證明了游戲教學對幼兒的成長具有良好效果。寓教于游戲中,是幼兒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最佳途徑。
游戲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游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幼兒屬于學前兒童,游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它使幼兒的思維逐步擺脫具體的事物束縛,心理機能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一、游戲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1.能提升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種類繁多的游戲材料除了運用于健康、藝術等活動中,在幼兒園必不可少的區域游戲中和主題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如小班進入主題活動“車子叭叭叭”后,通過家校通發送信息,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于是,通過一番親子努力制作出各種各樣的車輛。在中班的“紙愛變花樣”主題活動中,可以將各種五顏六色的紙張揉爛撕碎后進行浸泡,再請食堂師傅將紙漿用攪拌機打爛,和上膠水,幼兒用打爛的紙漿做成各種各樣的造型,太陽曬干后,這些玩具經久耐用,很受小班幼兒喜歡。這樣的活動,既讓幼兒園的幼兒主題變得豐富、有效,也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的環保意識。
利用各種游戲材料制作的玩具操作性特別強,將這些材料巧妙地投放于區域活動中,為區域活動增添了無窮的新生力量,也培養和發展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游戲材料能促進幼兒的表達能力。
游戲是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有效手段。游戲符合幼兒認知的特點,它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感知、觀察、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等,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發展。游戲材料能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3-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給幼兒創設一個語言環境,提供可供語言發展的材料尤其重要,如:我們可以在語言區放一些小動物的頭飾,針對每個主題進行更換,讓幼兒根據所學的故事或兒歌進行表演,小班幼兒的表達能力較弱,對于表演只能朗誦簡單的對話,整個故事或兒歌也欠缺組織能力,因此老師可以從旁指導和協助,這樣幼兒的積極性也會更加的高,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另外我們也可以在區域墻面上貼一些簡單的故事圖片,讓幼兒看著圖片講述,或者放一些文字不多的圖書,讓幼兒看了講給同伴聽。又如,在玩結構游戲“美麗的九宮山”時,幼兒以建筑工人的身份相互商討:誰來設計“雪瀑布” ,誰來修建“云中湖” ,誰來開發“石龍溝”……在游戲進行中,幼兒以虛擬的身份,更可以充分顯示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3.大膽探索,激發創造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在游戲中向兒童展現,兒童的創造才能也是在游戲中顯示的,沒有游戲也就沒有也不能有完滿的智力發展,游戲猶如打開了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斷地把有關周圍世界的觀念和概念湍流,通過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戲猶如火花,它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
游戲是幼兒自由與創造的生活源泉。幼兒游戲開展起來,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他們的行為,允許幼兒干自己愿意干、喜歡干的事情。例如:在玩“超市”游戲中,“超市”旁多了一把大椅子,幾本圖畫書和幾把小椅子,原來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建立的游客休息處。教師對這一與眾不同的做法,給予積極的評價,肯定了幼兒的創造性。
4.能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
幼兒年齡較小,想象能力主要來源于他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進行的創造性反映。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我們給幼兒提供了玩偶娃娃、用泡棉做的砧板、菜刀、盤做的鍋子等,在我們大人看來都是假的,但是在幼兒看來這些東西就是真實的,而他們就是娃娃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都要靠幼兒的想象力,他們會一會兒喂娃娃吃飯,自言自語哄娃娃睡覺,一會兒又抱娃娃去買菜等等。再比如:娃娃家的誠誠來問我:“我做菜需要鹽,怎么娃娃家里沒有?” 我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不一會他沖回娃娃家拿了一個小瓶子:“里面裝的就是鹽。”其實那只是一個空瓶子,但是幼兒就能想象成里面裝滿了鹽,只要我們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足夠的材料,他們就能發揮想象力,找到替代品,游戲材料越豐富,幼兒的想象力越活躍。
二、游戲能促進角色學習,訓練角色扮演
游戲是幼兒學習和掌握社會角色的一個途徑,可以說,性別角色的獲得首先是在游戲中發生的。有研究表明,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就知道:“我是男孩就應當做新郎”,“我是女孩就應做新娘”。當孩子扮演同性別的成人角色時,他(她)們就在思想上對自己和同性別的成人角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概括幼兒在游戲中,既是自己,又是“別人”,一個人同時可以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他一會兒是娃娃家里的“爸爸”,一會兒是公司里的“經理”。幼兒在達成自身職責言行與身份、扮演角色的協調一致嘗試中,不斷的克服自我中心化,從而學會理解他人。
三、游戲能對幼兒的情感進行良性熏陶
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情趣的活動,它不僅給幼兒以快樂,而且豐富和深化幼兒的情感,從而陶冶幼兒的性情。隨著游戲主題和構思的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更豐富更深刻。在“醫院”游戲中,幼兒會像醫生一樣給“病人”聽診,開藥,囑咐“病人”按時吃藥。當“護士”的幼兒不僅給“病人”試體溫、打針,還主動照顧“病人”,讓“病人”好好休息;在“理發店”、“商店”中當服務員的幼兒,盡職盡責地為“顧客”服務。在表演游戲中,幼兒深深地體驗著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在競賽性游戲中,幼兒經歷著緊張、體驗著松弛。游戲對幼兒的情感進行著良好熏陶。
總之,游戲不僅能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需要,而且對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各方面發展具有積極而全面的促進作用。游戲之于幼兒發展的特殊價值,使游戲成為幼兒不可被剝奪的正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