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芳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教育的啟蒙階段,而識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環節,肩負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識字教學的資源,讓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變得更加有活力與激情,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主動識字,快樂識字,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掌握理解更多的漢字。那么,如何才能讓小學生都能在實踐中體會到識字的學習樂趣呢?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漢字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呢?一、運用漢字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三、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四、寓教于樂,激發識字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引言
漢字作為我們日常所用的交際工具,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識字是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調整教學方法,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讓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快樂識字,提高整體的識字效率,為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奠定好基礎。為了能夠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小學識字教學過程當中,教學中要講究一定的識字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都能在識字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一、運用漢字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也蘊涵諸多的故事。小學生因為年齡等原因,本身就喜歡聽故事或者講故事,故此,在日常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心理特征,將我們中國漢字的文化內涵及蘊含哲學的思維方式耐心細致的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們能在識字的同時利用中華文化的特性進行學習,這樣教學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識字與記憶能力,還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對中華漢語文化的吸收與升華。例如,在探討“法”字時,可以將一些和“法”字有關的文化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激發學習興趣。“法”字在遠古時代是寫成“灋”的,其中,“廌”則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一種獨角獸,生性正直,明辨是非,當人們之間發生糾紛時,通常都會由其裁決。其中的三點水則代表了法律猶如水一樣剛正不阿、公正無私。從此字的構造中我們能知曉法律從古至今都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結合字的由來適當穿插一些小故事,使學生充分去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更利于激發他們對漢字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進而達到提高識字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識字教學效率的提升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到課堂當中。例如,在教“禾”字時,教師可以先展示甲骨文,使學生對其產生直觀印象,再引導學生加以聯想,想象一下遠古時代的農民耕種時的景象。通過象形化的合理想象,讓學生將文字與莊稼的形象地聯系在一起,能提升學他們對漢字的認知能力,能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加高漲。正做到使學生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三、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創新源于疑問,印證了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鍛煉他們創新思維的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建立適當的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比如,在教學新字“敬”時,可引導學生這個字的發音特點,提出問題:這個字的發音有什么特點呢? 再引導學生知道在讀此字時,要讀后鼻音,并不是讀成前鼻音“近”。通過這種有目的性的引導,讓學生在發現問題中學習新字,久之,他們的提問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也來越多。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會伴隨著問題的不斷提出和解決不斷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有答案,當遇到不合常理的問題時,教師不要以自己的思維能力去檢驗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固守己見,應該多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的精神,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適當加以指導,相信,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會在識字教學中不斷得到提高。
四、寓教于樂,激發識字興趣
當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興趣時,學習動力更足,積極性更高,而且還能體驗識字的樂趣。毋容置疑,識字教學是枯燥的,要想讓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有趣活動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可以利用加、減、拼、畫、猜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識字,寓教于樂,使學生都能喜歡上漢字。比如,直觀演示識字。形象直觀的實驗讓學生親身感覺、體會字義和字形。例如,在教學“火”字時,為加深學生對此字的印象,教師可以拿一支點燃的蠟燭,拿一塊硬紙盒子蓋上去,此時,蠟燭一下就熄火了。通過“燃燒的蠟燭火和硬紙盒子”指導學生去想象字形,通過“蠟燭火熄火了”記住讀音。又如,也可以利用動作體驗去認識漢字。在學習“擁抱”詞組時,教師可通過伸出雙手,稍停一會兒,再給學生一個擁抱,讓學生去猜測教師的動作可以用什么詞表達。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擁抱”;接著問:大家想知道“擁抱”是怎么寫的嗎?出示“擁抱”詞組,讓學生記住“擁抱”是手上的動作,有個提手旁,再聽一聽它們的讀音,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記住音,再讓同座之間也可以相互伸出雙手去擁抱一下對方。這種由動作想象到它的字意和字形的教學,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漢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基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作為閱讀寫作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一步,語文教師要格外重視識字教學,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把握識字教學規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趣味課堂,激發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使識字教學事半功倍。讓燦爛的漢字文化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張彪.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郭艷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快樂識字方法[J].新西部(理論版),2012(Z3).
[3]陳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主體參與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上旬,2015(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