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第一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跨越式地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國堅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深入改革,打開了中國發展的新局面。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2013年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我國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我們也必須深刻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許多復雜關系,并處理好這些關系。
關鍵詞:全面;改革;關系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走過了37年極不平凡的歷程,中國發展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法寶,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通過艱苦奮斗取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經濟,在經過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瀕臨崩潰,生產力和人民活力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以鄧小平為首的新一屆領導集體通過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及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創造性地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為中國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變了建國初期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逐漸強大起來。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仍舊可以清醒地看到,中國社會伴隨著跨越式地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如貧富差距、民生建設、政府職能轉變、黨的建設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更加全面地、深入地推進改革開放,用更加合理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發展帶來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深化改革開放,他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是在于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各種會議中都對推進改革開放進行了深刻地闡述。特別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會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和增強社會活力;只有以發展著的生產力和社會活力為物質基礎,才能為人們更好地解放思想提供條件。會議還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關系
當今時代的中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推進改革的敏感程度、復雜程度和艱巨程度更加明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其中,有一些要牽扯個別部門的復雜利益;有一些在思想認識中很難達到統一;還有一些要觸動個人的“奶酪”等等。因此,面對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全面推進改革更要統籌兼顧,多方面配合,多舉措并用,處理好改革中的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改革發展工作時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要把握和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關系。
第一、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改革開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它前進的每一步都會受到陳舊觀念的束縛和限制,因此,改革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鄧小平所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將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結合起來,堅持二者的統一。首先,解放思想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客觀要求,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跟上事物的發展就必須解放思想。其次,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要達到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也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使主觀與客觀相符,也就是實事求是。
第二、要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部署,是對整個社會各個系統的全面改革,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對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因此,必須堅持整體推進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整體推進并不是齊頭并進、平均發力,并不是使社會各個領域同步發展,而是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部署,抓住關系到改革開放大局的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以這些為突破口,帶動社會的發展,促進改革的全面推進。
第三、要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在改革發展中,必須搞好局部,考慮到各具體部門的實際情況,從各地方的具體實際出發,真正做到將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同地方、部門相結合,實現“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處理好地方事務,促進全國的整體發展。同時,更要樹立全局的眼光,從整個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全省、全中國,從長遠角度和眼光來考慮問題、制定政策、統籌規劃,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因此,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使改革的舉措得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從全局出發,才能使局部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第四、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摸著石頭過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特點,在歷史上,我國是唯一一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國家,沒有發展模板可作參考。因此,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選擇和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必不可少,目的就是要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協調性,避免摸著石頭過河而走入歧途。我們要宏觀思考和部署,注重改革的整體性和協同性,也要解放思想,大膽嘗試與突破,將改革引向深入。
第五、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情況和國際環境,在新的時代,我們肩負起新的任務,對待改革,一定要鼓起勇氣、大膽探索,不斷開創新局面。同時,改革牽動著許多利益問題,涉及面比較廣泛,因此,在制定改革政策時一定要扎實、穩妥、審慎,既堅定有力,又顧全大局;既不斷創新,又穩扎穩打,不可畢其功于一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單子要大、步子要穩,戰略上要勇于前進,戰術上要穩扎穩打。”
第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撐。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我國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才能搞發展;只有不斷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才能促進發展。同時,“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這六大關系是我國在改革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處理的重大關系,關系到黨和人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大課題,它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體現了我國領導集體的政治智慧。要處理好這些關系,運用科學的方法,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向前發展。
三、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關系的基本路徑
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既要凝聚全國人民的改革共識、統一思想,又要將各項改革真正落實到位,扎實推進。
人心齊泰山移,凝聚全民共識是非常重要的。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是為了凝聚民心,統一思想而提出的社會道德和法則,能夠引起全國人民的思想共識,并為之努力奮斗。此外,還要求各族人民、特別是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從思想上認同、了解我國全面推進改革的總目標和總方向,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這場全面改革大潮中,貢獻出個人力量。
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在于如何真正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改革措施,使改革政策不走形、不變味。首先,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刻領悟國家改革政策精神,具有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將國家政策與地方實際實事求是地結合起來,切忌急功近利、等待觀望,肆意改造,做到各項改革政策地落實和實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適時推進改革新舉措。其次,各級領導要堅持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的工作態度和作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大力反對“四風”,避免陷入“四大危險”,真正將國家改革政策原汁原味地落實和推進。再次,要提高領導干部面對問題和矛盾的應變能力、解決能力,在處理復雜的黨群、干群、政府與市場等各種關系時,能夠抓住事物本質,從源頭解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最后,人民群眾要積極投身參與到這場改革之中,學習了解改革政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定信念,共同實現社會改革的目標,將中國發展推向新起點和新高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簡介:呂婕,女,28,靜海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