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
摘要: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設備,是集計算機技術、錄像、電子投影儀于一體的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它具有形象生動、形音兼備、聲情并茂的特點。如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能恰當并創造性地運用好多媒體輔助設備,創設教學情境,就可以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輕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多媒體能夠通過圖文并茂、聲像一體的方式展示語文素材,通過具有震撼力的視覺沖擊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通過豐富的素材展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對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學語文課程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把語文課堂打造成趣味、生動、充滿魅力與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喜歡這個課堂,愿意接受課堂信息,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和創新能力,這是新課標賦予我們的神圣的使命為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加強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找準使用的切入點,學會制作簡單實用、
通俗易懂、趣味形象的語文課件,輔助語文教學,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直觀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探究欲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導課,以情激趣,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如在《草原》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借助語言展開想象,領悟、欣賞草原的美麗景色,了解內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課前筆者搜集大量草原美麗景色的圖片,還有草原人民外出放牧和組織慶祝活動的一些視頻錄像,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堂上,筆者利用班班通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圖片,并播放歌曲《美麗草原我的家》,在優美的草原歌曲引領下,學生欣賞著這美麗的大草原。
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還少有機會見到草原,更小知道草原人民的生活景象。今天,他們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大草原,聽到了馬蹄聲、羊叫聲,看到了牧民套馬以及賽馬的情景,還有那像管家一樣盡忠職守的牧羊犬,在追趕跑散了的調皮的小羊羔。這樣,通過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幫助學生感知全文,真正理解“草原的天的確比別處更可愛;草原上的羊群像繡在綠毯上的白色大花”的含義。由此可見,巧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過程再現,突破重點、難點
對于課文中的一些抽象知識,難以用語言直接準確表達,而這一部分知識往往又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昵?這就成了新課改背景卜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過程操作的方法,突破重難點,把抽象知識直觀形象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難點。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在處理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解決火車爬坡困難難點時,先讓學生在自學領悟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相關內容,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分小進行討論、探究,設計“人”字形線路;然后,教師把小組設計的“人”字形線路通過班班通投影展臺進行展示,并讓學生說一說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形線路的。
巧用多媒體演示詹天佑當時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在火車的轟鳴聲中,一列載著兩個火車頭的列車,在崇山峻嶺中向東北方向前進,一個火車頭在推,另一個火車頭在拉;當火車經過青龍橋,一過“人”字形岔道口,原先推的火車頭就變成拉,原先拉的火車頭就變成了推,這樣順利解決了爬坡困難的難題。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現出火車頭推拉活動情景,讓學生仿佛親眼看到火車在“人”字形鐵路上駛進的情景,既做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解決了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明白了人字形線路所起的作用,更增加了對杰出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敬佩。這樣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使教學的重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改變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改變教師教的方式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引路”,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師小能代替學生思考,小能領著學生“走路”,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灌堂灌”,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探究平臺,讓他們人人有提問的機會,人人想發言,人人爭著去展示團。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備好課,安排好師生活動,設計好教學方法,調控好課堂氣氛、課堂秩序等。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好課件,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既要做到在互動活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以來,筆者在加強教育理論研究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提倡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讓學生手、眼、腦等各種器官共同參與學習,調動學習興趣,激發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在教學《跟蹤臺風的衛星》一課時,課前分小組布置任務,利用網絡搜集有關臺風的危害和人造衛星的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課件出示臺風錄像,讓學生體會臺風的肆虐和狂妄,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能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臺風的厲害。面對狂怒的臺風,衛星又是如何表現的昵?課件出示形形色色的人造衛星,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對比,體會到臺風的“大”、衛星的“小”,臺風的“怒”、衛生星的“笑”。多媒體的巧妙運用,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四、增大容量,提高課堂實效
借助多媒體技術對學習內容進行再加工,既可以減少教師在課堂上做板書、繪圖等浪費的時問,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擴大課堂容量,讓學生在40分鐘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取大量的知識。如低年級識字教學,識字量大,單靠教師用板書、生字卡片等方式,讓學生讀、寫、記是遠遠完小成教學任務的。巧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識字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去聽一聽、摸一摸、做一做,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首先,兒歌識字法。筆者把編好的兒歌制作成課件,展示給學生。如認識“渴”與“喝”:渴了要喝水,喝了要張嘴。再如認識“金”:一個人,他姓土,口袋裝著兩塊糖。
第二,字謎識字法。課件出示字謎,讓學生練習填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兩只狗草底下走”。
第三,故事識字法。實踐證明,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既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降低了學生記憶的難度,擴大了學生識字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創設情境,能達到激趣導課的目的,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增大課堂容量,讓小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確實達到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學良、范德生,運用多媒體技術 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12月。
[2]周龍德,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學周刊,2017年05月。
[3]張科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學周刊,2014年04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