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恒
摘要: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絕大多數大學生在畢業前并未經受過挫折,即使碰到什么困難,也能得到家長、老師的幫助,所以對自己真正面對社會工作的能力往往估計不準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就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踏入紛繁的社會,與校園環境及家庭環境的情況完全不同了,因此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社會、全面正確的評估自己,在求職的過程中做好充分心理準備,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參加擇業、就業競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
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699萬,被譽為“史上最難就業年”。據專業機構統計,2016年高校畢業生創出新高,達到765萬,高校就業面臨的不僅僅是數據的歷史新高,還有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結構性調整。因此,2017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由于缺乏就業經驗和足夠的心理準備,造成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就業問題也就成為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使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產生了或焦慮不安,或心神不寧,或情緒低落,或各種抱怨、或瞻前顧后等情況。這樣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也影響了正常的就業。
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信心缺失,依賴他人心理;自卑自薦,封閉自我心理;舉棋不定,猶豫觀望心理;缺乏主動,從眾跟風心理;怨天尤人,懷才不遇心理;孤芳自賞,自高自大心理等。
要避免或消除那些不良心理,做好充分的就業心理準備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學畢業生如何做好心理準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前做好角色轉換并進行合理角色定位的心理準備
首先,需要做好由“學生”到“職業人”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大學校園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是一個相對簡單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及相互交流都具有穩定性、規律性。現代的職場,則是一個充滿競爭、充盈著個性、較量、征服與被征服,在這里生活的人必須時刻警惕,大腦里的發條越上越緊。從大學校園到職場,不論是周圍環境、任務還是接觸的人都發生了變化。從校園到社會,也就是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面對變成了職業人后遇到不順的。
進行必要的心理準備特別是“受挫準備”。大學畢業生許多都自恃才華,但是并非都能順利進入職場,也并非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現成功。過硬的職業技能對職業成功固然重要,充分的心理準備更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要有“受挫”的心理準備。
二、對嚴峻就業形勢的心理準備
但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過渡為“大眾化教育”,在一些行業出現人才供大于求的現場。 “今年是最難畢業季”,這句話似乎每年都在說,不過也是,自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大學生的畢業人數每年都在創新高。從2001年的114萬人,到2015年的749萬人,差不多翻了七倍。根據統計,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將達到795萬,比上一年又增加30萬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是多么嚴峻。作為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對目前的就業形勢要有充分的認識,做好求職道路上將可能遇到的艱辛和曲折的心理準備。其實所謂的人才“相對過剩”,也只是在局部地區,或某個行業的相對過剩,其實大學生并非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現出需求不平衡的狀況。如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和基層單位,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處于“無米下鍋”的局面。所以希望回報社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大學生,應該審時度勢,做好到邊遠地區或基層單位的心理準備。
三、知己知彼,正確自我認知的心理準備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種種的不同,決定了適合自身的職業和職業發展方向的不同。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點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作為一名求職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礎上才能揚長避短,從而作出適合自己的求職決策。科學地認識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科學的心理測試、測量。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和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及早認識自己、為就業做好準備。與老師、家長、同學的交流,得到他們對自己的客觀評價也是一個有效的渠道。了解自己性格、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從而可以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職業能力與匹配的職業崗位。
四、克服依賴心理,實現真正自立的心理準備
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基本都已經是成年人,在心理上已經足夠成熟。在我國因為社會傳統因素,青年學生在大學畢業前普遍仍過多的依賴家長或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就業,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立。因此,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 “走后門”、“拉關系”上。有的畢業生由家長代替報名考試,陪同到用人單位面試,甚至由家長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就業事宜,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用人單位會對畢業生產生缺乏開拓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最終事與愿違。
因此,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實現自主擇業,靠自身實力叩開職業大門,充分做好不依賴任何人的心理準備,實現真正自立。
五、就業后期望值與現實有差距的心理準備
大多數畢業生是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離開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而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些差距和偏差的,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經過幾年大學學習后,掌握一些理論知識,畢業后理所當然的應該到一些工作環境優美、崗位技術與專業對口、豐厚的薪金報酬、正常規律的生活工作時間等等,但現實可能是面對的崗位是環境條件差、與專業不對口、對技術要求低、報酬與理想差距大、經常要加班出差等情況,而且要從最基層做起,與電視劇當中的白領有天壤之別,此事心理上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波動。一些不冷靜的學生開始自暴自棄,甚至一氣之下,“跳槽”走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以往的成敗得失只能代表過去,新的起點需要重新開始,以自己的實際表現來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大學畢業生要對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寵辱不驚,不斷完善、提高自己。
總之面對人生的轉折,大學畢業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順應社會時代發展。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只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才能胸有成竹,對求職就業過程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有心理上的準備,不自亂陣腳,正確合理的處理應對。在2017年的畢業季節,希望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并能經受住社會的洗禮不斷的成長,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孫兆風.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分析與對策[J] . 教育與職業 ,2016 ,(15)
[2]張震,李煥生.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0-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