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紅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ICU高危壓瘡患者集束化護理策略的應用分析
徐紹紅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策略應用于ICU高危壓瘡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ICU 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危壓瘡患者80例,依據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策略,各40例。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 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35.0%,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0.0%,且對照組發生程度比觀察組更嚴重(P<0.05);觀察組壓瘡發生時間為(9.1±1.6)天,明顯長于對照組(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高危壓瘡患者中使用效果優良,值得推廣。
ICU高危壓瘡;集束化護理策略;應用
ICU收治的患者類型主要為危重癥患者,患者因病情嚴重故而需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導致壓瘡發生率較高,增加護理難度。壓瘡主要因局部組織長時間處于被壓迫狀態,出現持續性營養不良、缺氧或缺血或導致組織壞死潰爛的現象[1]。在ICU護理工作中壓瘡管理為主要內容,開展護理干預是預防壓瘡出現并將壓瘡發生嚴重程度降低的關鍵所在。集束化護理為臨床新型護理策略,即將一系列有循據的護理技術集合起來,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予以處理,進而將護理質量提升的護理模式[2]。研究證實[3]在ICU高危壓瘡患者中應用集束化護理策略效果優良,為具體探討,選取我院收治的高危壓瘡患者8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ICU 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危壓瘡患者80例,依據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4~86歲,平均年齡(61.5±7.4)歲;Barden評分為(11.6±0.4)分。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3~89歲,平均年齡(62.4±8.5)歲;Braden評分為(11.4±0.3)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定期翻身、更換體位、按摩等,若發生壓瘡則相應處理。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策略,具體如下:
1.2.1 評估壓瘡風險。應用Braden Scale評估患者壓瘡發生風險,23分為總分,分數越低代表風險越高,本組均為10~12分高危患者。入院后8 h內由責任護士首次評估,而后于轉科、手術交接時再評估一次,若病情變化需及時評估,每周復評一次。結合患者皮膚狀態、壓瘡危險評分對壓瘡發生風險及可能發生壓瘡的部位予以評估判斷,并予以重點護理。同時結合患者基礎疾病對壓瘡相關危險因素予以分析,若合并糖尿病一定要對血糖予以嚴格控制,避免感染。
1.2.2 強化營養供給。若患者合并貧血或低蛋白血癥,為防止皮膚抵抗力降低誘發壓瘡,需基于患者基本情況強化營養供給,若腸內營養無法與機體所需相滿足則適當行靜脈營養供給,如遵醫囑注射紅細胞、白蛋白及血漿、靜脈高營養等,對全身營養狀況予以改善,增強皮膚抵抗力,減少壓瘡風險。
1.2.3 皮膚護理。對皮膚保護屏障予以完善需強化皮膚護理。若患者嚴重水腫需避免用棉簽局部按壓采血或穿刺部位,可用紗布,避免皮膚局部損傷。用高舉平臺法對各類導管予以固定,防止對局部皮膚產生壓迫。每日為患者擦身,保持皮膚清潔、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及時發現潛在的皮膚問題。每班嚴格交接壓瘡風險評分及患者全身皮膚情況,重點交接身體受壓處、骨突處、各種引流管口、管道固定處。如在耳廓、骶尾部、足跟部裁剪大小不同的水膠體敷料粘貼于皮膚上,結合患者實際適當應用抗生素或激素等,避免感染。及時對皮膚異常情況予以處理。
1.2.4 避免潮濕。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導致局部皮膚紅腫潮濕,使皮膚自身抵御機械性摩擦能力降低,對皮膚角質層保護作用產生影響,且使皮膚酸堿度改變等。此時可將有較強吸水能力的護理墊放置于患者臀部位置,大小便后及時清洗會陰部,外敷護膚粉或外噴皮膚保護膜等。
1.2.5 減少剪切力。剪切力會相對位移皮膚深層組織,將局部組織血液供給阻斷,使皮膚垂直向上壓力加大。護士可讓患者仰臥,抬高床頭30°,防止下滑,抬高床尾,維持屈腿,減少剪切力。
1.2.6 減少摩擦力。床鋪不平整或有褶皺患者在翻身或移動時易被牽拉拖拽,摩擦力較大,增加壓瘡風險。為此需確保床鋪清潔平整,翻身或移動時先放低床尾,再放低床頭,盡量減少摩擦力。
1.2.7 解除壓力。解除皮膚組織長期被壓迫狀態為預防壓瘡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護士至少2 h給患者翻身1次,同時讓患者臥氣墊床,盡量側臥但角度在30°以內。
1.2.8 傷口的處理及傷口敷料的選擇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對進行VSD治療的深度壓瘡患者,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
1.3 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2007年壓瘡分期[4]
記錄兩組壓瘡發生程度,統計發生率及其發生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件SPSS 21.0統計學軟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發生程度及發生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發生程度比對照組更輕微(P<0.05),且發生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發生程度及發生時間對比
效果優良,值得推廣。
壓瘡為ICU常見并發癥,主要因皮膚及皮下組織受到摩擦力、壓力及剪切力后損傷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骨隆突處為高發位置。發生壓瘡后不僅會加大患者痛苦,也會延長其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且不利于預后。ICU患者因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意識模糊且多神志不清,再加之大小便失禁,活動被動、體位受限等,故而壓瘡發生率高。為此,護士需采取有效護理策略預防壓瘡或將壓瘡發生程度降低。本組采用集束化護理策略,先評估患者壓瘡風險,而后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結果顯示,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35.0%,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0.0%,且對照組發生程度更嚴重(P<0.05);觀察組壓瘡發生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0.05),與報道一致[5]。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高危壓瘡患者中使用
[1] 劉 慧.集束化護理在ICU壓瘡高危患者護理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5,5(28):279-280.
[2] 葉 蕓,潘利飛,陳新美,等.集束化護理在ICU壓瘡高危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健康研究,2014,34(6):689-690.
[3] 周玉華,宋娟娟,王九娟,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應用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2):234-23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16.
[5] 趙秀翠,紀閩霞.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7):4000-4001.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