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且遠播海外,對東西洋的茶藝均有深刻的影響,衍生了各式各樣的茶文化類型,對比這些差別,可讓學生感知中西交流的必要性與廣泛性。
【關鍵詞】英語教學 茶文化導入 茶文化類型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065-02
大學英語教學和其他教育教學一樣,同時都面臨著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局面,老師在教授大學英語課程時,往往也會受到學生聽課狀態的影響,而產生相應的教學情緒,或富有激情,或者干燥無味,但歸根結底,還是相關課程缺少創意有關;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一方面受制于教師教學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從中學以來養成的英語學習習慣,特別是啞巴英語的現狀,一時不會有很大的轉變。因此,良性的大學英語教學互動必然是要選取老師愿意講而且學生愿意聽的內容,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真正形成一種良性的聯動關系,以教學促學習,以學習倒逼教學的提高。因此,本文將從茶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導入實踐入手,分析研究現階段大學生英語教學模式的一些創新的途徑探索問題。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的文化教學,不僅要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和途徑,而且要把它作為一種文化承載的載體,通過對中英兩種文化體系中的茶文化的深層分析,分別其異同,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文化教育效果。中西方這種茶文化上的區別,源于兩者產生時代背景的不同,因此也涵蓋了不同的文化內容,代表著多種文化元素。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育中,英美文化的介紹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接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這種現象無疑讓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有文化迷失的危險,因此,注意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文化取向,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關系重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經濟快速發展,西方文化的滲透已經深入到生活與思想的各個重要環節,如果當代的青年大學生們只能天天把西方的各種節日、飲食、以及好萊塢大片掛在嘴邊,而漠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人格建構的關鍵作用,那么,被漠視與淡忘的,最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立足的文化根基。
在大學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教材中主要還是以西方文化的講解為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西方文化以絕對的主導地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則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比較起來,民國時期及之前留洋的學者,大都具有國學根底,因此雖然也曾有過崇洋迷外、全盤西化的荒唐論調,但總體來說,中國文化的本根并沒有在大學教育中失去主導地位。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中國茶文化,要注意相關內容的層次性,首先是茶的產地及種類。中國茶的產地對應著茶的種類,形成了中國茶的品種與品質的多樣性,有紅茶(Black Tea)、綠茶(Green Tea)、普洱茶(Puer Tea)、烏龍茶(Oolong Tea)、龍井茶(Dragon Well Tea)、碧螺春(Green Spiral)、鐵觀音(Iron Mercy Goddess)等常見茶的種類。在英語國家中,他們選擇性地選取了一些自己能接受的中國茶品種,比如紅茶。在中國人的傳統茶文化中,家人友朋聚在一起喝綠茶、談家事,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茶的大的種類上,中國人偏愛清雅的綠茶,而英國人則更偏愛紅茶,而且飲茶的量也較中國人更多。在飲茶過程中,中國人基本上不加任何調料,一杯清茶,體會自然。在英國飲茶習慣中,往往在紅茶中加牛奶和糖,攪拌混合后飲用,同時佐以茶點食用。這也是中英飲茶習慣的很大區別。英國紅茶(black tea)源于中國,始于17世紀,由于東印度公司從中國福建武夷購買的紅茶顏色濃深,實際上是“黑茶”,所以稱之為Black Tea。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有必要介向學生介紹說明這個詞匯的相關背景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進而對soft drinks 指茶飲料等,進行詳細說明。
基于循序漸進的原則,還可以比較中英飲茶文化中的時間節點。在飲茶時間上,英國飲茶分為英式上午茶和下午茶,而中國人則沒有固定的時間。從飲茶方式和習慣上可以發現,中西方的確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是源于不同的文化發展背景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英國下午四五點固定時間的下午茶,其社會功能意義遠比健康解渴功能重要。在英國專門有喝茶時間(tea time),英式下午茶也有其飲茶習俗、飲茶方式和飲茶禮儀之后,時間相對固定,更具實用性。具體說來,可以分為:早茶(early morning tea,或者叫“床茶”,清晨六點,空腹飲茶)、早餐茶(breakfast tea)、公休茶(elevens tea 上午十點到十一點,或者叫做“晨茶”)、下午茶(afternoon tea 下午三點到四點,也稱為茶歇tea break)、晚安茶(night tea,或者叫“晚茶”)、。高茶(high tea)除此之外,還有茶宴會(tea party)、花園茶會(tea in garden)、野餐茶會(picnic- tea),則是具有社交性質的茶會,更有諸多負面的相關詞語,如“Tea party”(暗指毒品聚會)、“Tea hound”(花花公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英國紅茶的歷史,通過這個與茶相關的語詞演變的對比性分析,加深學生對英語茶文化的記憶和理解,豐富了英語茶文化教學內容。
為了切實提高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大學生還必須理解在英美茶文化中明顯存在的階級和個人主義傾向,擴大茶文化的相關知識面。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英國殖民者從中國掠奪了大量茶葉、絲綢、瓷器,茶因此在英國各階層變得十分流行起來,與此相關的茶具也逐漸普及,不再只是陳列在櫥窗中的裝飾品,最終隨著英國殖民帝國的建構,美洲地區的茶文化也有諸多相似之處。財富的增加,伴隨著與茶藝、茶具相關的英語詞匯與習語的逐漸豐富。通過對茶具的語詞分析,從語言交際的視角出發,透視字詞背后的涵意,比如:tea plant(茶樹)、tea plate(茶碟)、tae sets(茶具)、tea ladle(茶勺)、tea green(茶綠色)、tea cup(茶杯)等。在茶藝專業術語中,還有“The sipping glass teacup is convenient for viewing the liquor color。”的說法,談及品茗時習慣上不用 savor,而用sip,因此,這里的The sipping glass teacup應當翻譯成“玻璃品茗杯”。與英美不同,中國人對沖泡水、茶具、茶道等,都有著一定要求,也可以很講究,但與此同時,隨意性也很強,并不固定。
我們發現,在沒有有效引入傳統文化因素之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氛圍確實有值得提升的空間,教師自說自話,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大學英語課堂變成了教師自我陶醉的舞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有部分教師為了改變這種單向學習的窘境,試圖通過大量播放好萊塢影片來提升大學生的相關聽力問題,收效甚微,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影視語言與英語世界的語言使用實際不符,更是因為圖像的視覺沖擊甚至代替了教學內容,也就是語言學習本身的魅力,這種本末倒置的學習方式,只能讓學生對相關語言課程的關注度大大降低,而且電影院可以在音響上做得比課堂更好,沒有誰會認為電影院比教室更適合作為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可見,隨著茶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的導入,課堂作為師生之間交流的有效平臺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釋放,這種改進對于活躍的課堂氛圍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陸曼 Lu Man(1976- ),女,漢族,貴州貴陽人。現為貴陽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是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美國影視文學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