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摘要]微信公眾號平臺是當今新聞學專業教學工作中重要的工具。借助這一新媒體利器,“旅游新聞”創新實訓課程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了解區域旅游及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選題創新力,進階采寫編的基本功及初步掌握微信公眾號平臺運營的技巧,從而為新聞學專業實現“培養全媒體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
[關鍵詞]新媒體;旅游新聞;教學改革;微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233
2017年1月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手機網民占比已經達到951%。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線下服務已經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國已經全面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其中,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根據企鵝智酷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89億。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微信近一年來直接帶動信息消費17425億元,同比增長262%,相當于2016年全面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454%。盡管公眾號運營中的長尾效應越來越明顯,但是微信公眾號依然是新聞學教育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教學工具。
1背景
在2015年初,教育部啟動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試點。對于地方本科高校的新聞學專業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有研究指出,基于應用技術轉型,“新聞學專業定位中涉及技術型專業設置與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專業設置兩方面,人才培養定位主要針對全媒體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設計,社會認知度主要包括政策主體滿意度和社會主體滿意度”。
在地方新聞傳播業界進行調研時,不少業界專家敏銳地指出了已有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學生的綜合、快速寫作能力培養不夠;二是應屆生的新媒體平臺選題創新力弱;三是服務區域需要的意識和素養有待提高。雖然這些問題并不是全部針對新聞學專業的教學,但仍為我們的教改設計提供了新的著力點。筆者自2013年參與新聞學教學工作以來,一直在著力嘗試結合專業特征和業態發展的教學改革,針對新聞學專業開設“創新實訓”課程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如何結合廣西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需要,立足微信公眾號進行“旅游新聞”創新實訓教學改革,是筆者教學改革實踐工作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2問題和對策
新聞學專業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實踐教學已成常態化,但以往的核心教學內容與傳統的“新聞采訪與寫作”非常相似,主要就是將原來在傳統媒體操作的那一套原封不動“遷移”到了新媒體平臺上。這樣的實踐教學往往容易“看上去很美”,卻沒有能夠讓學生把握到新媒體平臺的本質。具體到“旅游新聞”的創新實訓上,仿佛只是將“紙張”變成了“電子”出版,有“換湯不換藥”的問題存在。因此,筆者對于“旅游新聞”創新實訓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主要調整如下:
(1)轉換課堂,深入“景區”。身處中國的旅游資源大省,廣西地方媒體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一本就應當是旅游新聞采寫編能力。但是許多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地方媒體工作者,卻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坐擁豐富的景區和旅游活動資源,卻沒有能夠深入其中。因此,“旅游新聞”實訓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打開教室的門,讓區域景區成為“課堂”。
(2)車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只是一腔熱血帶著學生沖到景區或旅游活動現場,學生往往容易被眼花繚亂的現場迷了眼,抓不住重點。因此,在正式實訓開展前,新聞采寫與新媒體的理論回顧、優秀同行觀摩和業界專家講習必不可少。通過理論回顧,學生能夠鞏固基本功,明確自己的實訓目的和任務;通過對優秀的旅游新聞類微信公眾號進行深入分析,可以學習別人的選題思路,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從而找到自己的創新點;而地方媒體專家講習能夠讓學生把握業界動態,了解實訓活動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3)任務高壓,平臺真實。微信公眾號能夠實現“一對多”的傳播,并且能夠進行真實的推送,“旅游新聞”實訓教學要求每組學生(不超過3人)建立全新獨立的微信公眾號,每日進行實際的采寫編和文章推送,并且不定期檢查閱讀、點贊數量、微信公眾號后臺與讀者的互動情況等,并由教師牽頭組織不記名投票,作為評價文章質量的重要參考。這與傳統的教學考核、評價方式相比,學生們幾乎是處于全真的實戰環境中,充滿了不確定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實際工作,達到實訓教學的最終目標。
3效果
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旅游新聞”創新實訓教學改革,學生們普遍反映其專業熱情和專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1)個人采寫編基本功全面提升。由于要求每天都要在微信公眾號上有文章推送,并且需要在指定的閱讀高峰期到來前完成,原本較為懶散的學生也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他們能夠做到積極跑活動、及時記錄、快速編輯和校對。特別是將實訓期的第一篇文章和最后一篇文章進行對比的時候,這種提升表現得更為明顯。而且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寫作和編輯,還要處理文本格式沖突、圖片美觀等一系列“突發問題”,比傳統教學更能鍛煉學生。
(2)“微創新”力與拍攝技術明顯增強。“旅游新聞”對于媒體工作者的選題創新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樣的景區,同樣的旅游文化活動,在“別有用心”的記者眼里,能夠找到更為吸引人的要素。通過文章閱讀、點贊數量的對比,學生會自主分析評價高低之分的原因所在。在面對幾乎相同的素材時,“微創新”就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例如某學生在進行“園博園”活動報道策劃時,考慮到讀者的實際需要,不僅附加了“交通指南”,還實地制作了“汽車停車指南”“公交步行街景”兩張圖,收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成為了當日推送點擊量的“冠軍”。
傳統的攝影課程由于評價方式單一,學生們不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技術水平。在“旅游新聞”實訓教學中,由于平面攝影和小視頻攝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觀眾的閱讀量和投票評價,學生們愿意花更多的心思在水平提高上,使得其拍攝技術在實訓中有了質的飛躍。
(3)增進區域了解,提升服務能力。筆者所在單位作為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的生源主要來自廣西區內,但很多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原因,在進入大學前對廣西甚至是自己的家鄉都不甚了解。在“旅游新聞”實訓教學中,由于課堂變“大”了,以及選題的需要,學生花了不少時間去了解地方旅游、文化資源,對區域環境的了解程度有了很大提升。在結束實訓教學前往實習單位工作后,這種“了解”很快轉換為工作力和服務力,不少實習單位反饋學生進入角色快,而且能夠提供很好的選題切入點。
在新媒體時代,對于應用技術型高校中的新聞學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將“全媒體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還需要進一步的教學改革實驗。對于“旅游新聞”創新實訓來說,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的調整,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后還需要引入更多的新媒體平臺,繼續結合地方發展實際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前盡可能地練好基本功,為地方傳媒、旅游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701/t20170122_664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