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教學都是教育學領域重要的分支,而前人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兩者各自獨立、一者包括另一者,并且,直到現在兩者的準確關系仍無定論,本文從課程的靜態層面和教學的動態層面展開論述,試圖厘清兩者的關系,以促進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課程 教學 動靜交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098-02
前人對于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主要從內涵出發,即兩者內涵是各自獨立的(赫爾巴特 1989,夸美紐斯 1999,杜威 1902,博比特 1918,史國雅 1984),還是一者包括另一者(泰勒 1949, 布魯納 1973)。而本文大膽創新,從兩者的動靜層面入手探討兩者的關系。縱觀課程的發展歷史,國內外教育家(saylor,J.G & Alexander 1974,H.Spencer,J.G.Saylor 1974,Shepherd 1998,呂達 1994,黃甫全 1996)主要把課程看作是靜態的教育內容,更細化地說是學校里對學生有影響的靜態教育內容,如教材、教學大綱等。從教學的發展來看,現代生成性學者代表(Carolyn Edwards & Lella Gandini & George Forman 1998,李文閣 2000,辛繼湘 2003,郭元祥 2005)指出教學要注重過程中學生動態的自主學習與生成。如給予學生較大的空間去講解所學內容、打破常規地思考與提問、去預設所學的重難點。由此可見,兩者各自特點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一、課程的靜態層面
課程的靜就像一幅畫的背景色,給人一種寧靜感。本文對課程的靜采用saylor,J.G & Alexander(1974)的定義,即“靜態的教材”。拿實際教育中的例子來說吧,當一個新入職的教師要開始自己的第一堂課前,他首先要了解課程的靜態層面,包括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對象。接下來,在撰寫教學設計時,他會把靜態層面(學習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充分落實其中,切實考慮到靜態的方方面面,以實現靜態的課程目標。
二、教學的動態層面
教學的動就像一幅畫的主體色,給人一種靈動感。本文對教學的動采用Loris Malaguzzi(1980)的定義,即“在動態的師生互動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求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及時判斷與不斷調整,以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課程的教學形態。”教師在考慮了靜態層面之后,便會結合教學的動來重新審視教學設計,及時修改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把學生的動態反應融入到其中。此考慮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有思想、有創造力、有自我表達的個體,如果拿死板的課程設計來應對靈活反應的學生,則不能實現以生為本的目標,會極大阻礙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教育改革與發展。
三、課程與教學的動靜交構
正如杜威在《兒童與課程》中所說:“課程的價值不在于自己的量化目標,而在于課程中人的發展。”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怎樣在課程與教學的交互作用中充分體現呢?
課程與教學的動靜交構是相互促進的,主旨都是為學生而服務,關于這一點,有很多一流大學給出了示范例子。比如日本綜合素質名列前茅的名古屋大學。1993年名古屋的大學改革研究委員會將實行了40多年的“二·二分段制”改革為“四年一貫制”。此舉措實質上是為了促進學生素質發展而大膽做出的改變。之前的制度存在著極大問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給予不同專業學生前兩年同樣的課程而不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
由此可知,教育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思考怎樣的課程安排與實際教學是可以調動學生本身的積極性,是可以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只有從學生出發,牢牢把握以生為本的核心,把課程的靜與教學的動結合起來,才能夠演繹出施良方教育家(1994)所給出的三步舞曲:學生學習——課程教授——教學互動。這也是教學中教師需要記住的舞步,每一個舞步的要求需滿足,每一個舞步的順序需正確,每一個舞步影響著教學的結果。
課程的靜是教學的動所替代不了的,教學的動也是課程的靜所取代不了的,兩者是相互交構、缺一不可的。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網上視頻教學仍然不能被現場課堂教學所代替。究其原因,課堂教學有及時課堂提問的學生、及時課堂反饋的教師、合作學習的同伴,而這些人之間進行的互動是機器替代不了、考慮不到的。比如,當一位音樂輔導老師要教授新學生一首新歌曲時,她首先要摸清學生的水平是怎樣,所教的歌曲是否適合學生的水平,這里需要互動。然后就要一步步啟發學生并深入練習歌曲,直到把整首歌曲教會學生,此過程更需要大量的互動。那么,如果是網絡微信視頻教學,就會有很多弊端:時間上雙方是否同一個時間在線,空間上是否有其他人對教學造成干擾,歌聲是否在微信語音傳播中失真...所以,課程的靜與教學的動是非常有必要結合起來的。在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進行真正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從而滿足學生對教育內涵的好奇心,使之學會在課堂中觀察教師所呈現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體驗課堂活動的內在意義,形成自己對所學知識的一手感受,最后把所學知識用口語或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并轉化為一種應用的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課程與教學是動靜交構的關系,且兩者都旨在服務學生與教師,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因此,要進一步突出課程與教學的互動性,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參考文獻:
[1]黃甫全. 簡析課程論的主要任務、研究對象和基本內容[J].課程·教材·教法. 1997(12).
[2]容中逵. 課程論的 “大”字情結與教學論的職責堅守[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5).
[3]張華. 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張廷凱. 我國課程論研究的歷史回顧:1922一1997(上)[J].課程·教材·教法,1998(1).
[5]鐘啟泉. 現代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耿倩雯 (1993-)女,漢族,山西晉城市城區 研究生在讀, 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