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
摘 要: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特殊的工作,是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長遠任務。現代化的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許多便捷有效的幫助,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同時,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也使得文化遺產面臨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破壞力加倍。二者相互對立,又輔之以發展。如何合理的平衡傳統與現代,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文化遺產保護走在現代,但絕不能被現代所取代。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82-02
一、前言
文化遺產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者概念內容均不同,但無論是物遺還是非遺均包含許多傳統文化部分。很多人也時常將文化遺產保護等同于傳統文化保護。這種觀點自然是較為片面的,但在傳統文化保護中看文遺保護,或者在文遺保護中看傳統文化保護確實也有許多有意義的發現。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境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境況的內在原因是傳統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傳統文化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其不可能隨時跟上大眾審美。同時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精華,參差不齊,并且評判不一,針對傳統文化的一些界定評價也并非能完全統一。這些內在因素使得其自身發展受到沖擊。更為根本的是外在的現代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它愈加失去生長發展的土壤。
當前社會的文化主體以西方現代文化為主。現代文化主要指由傳統社會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過渡中形成的文化。①西方現代文化傳入之初便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二者之間分歧、矛盾、沖突劇烈。這種沖突源自兩種文化的差異,諸如“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我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強調“征服自然”。”“在具體價值觀方面也有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更向往和諧,西方文化更崇尚競爭,等等。”②不同之處實難幾句話說的清。這種不同帶來的兩種文化沖突就像一對矛盾,相互撞擊不斷交融,逐步前進。
只是在前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傳統文化的消失,也是這種沖擊致使了我國大批文化遺產發展艱難。有許多扎根于傳統文化土壤里的文化遺產,尤以非遺為代表,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失去了原本生存的土壤。文化遺產保護就是直面這種沖突矛盾所進行的任務、工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在盡可能的合理處理這種矛盾沖突關系,尋求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也正因為現代文化不斷地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必然不能忽視現代化的因素,保護工作中的現代化因素在某些方面促進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
二、現代文化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
因為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保護”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在現代,科技十分發達,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偏向于現代化“技術”保護。由于文化遺產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個主要方面。這里的“技術”對這兩種類型的文化遺產也有所差異,具體表現為,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現代化保護技術主要是指鑒定、保護、修復等工作中使用的物理、化學等科技手段。例如文物保護工作中就使用了非常多的現代化手段。從文物獲取工作,野外考古發掘開始,現代科學技術便被廣泛使用。傳統的考古發掘主要是依靠發掘者的經驗發掘等等,而現代考古發掘則使用了許多例如無線電、紅外線設備等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考古發掘的效率。除了文物資料的獲取,文物鑒定工作中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也非常多。X射線熒光分析法、電子探針法、中子活化法等分析古遺物成分,用放射性碳素測定法、熱釋光測定法等,測定古代遺跡和遺物的年代,使文物保護、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重大成果。傳統的文物鑒定主要是在對文物分類的基礎上,對同類文物進行比較辨別和綜合考察。主要依靠類型法,對鑒定者的知識積累與經驗有很高要求,有時其準確性也會引發爭議。文物保護維修方面也是引進許多現代化手段,化學試劑、材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修復成果也有很多提升之處。這些現代化科技手段無疑是為這項工作帶來了許多便捷,完善了傳統鑒定無法達到或不全面的地方,更具科學性與準確性。文物保存、博物館管理等同樣運用許多現代化技術。現代博物館文物保護集文物修復與文物保存為一體,文物保存利用現代技術,恒溫、恒濕度等等,能制造出最適宜保存文物的環境,極大地延長了文物的壽命。
與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現代化“技術”,除了一些現代科學設備的應用外,也包括一些與時俱進的現代化保護思想與保護模式等這些相對抽象的理念。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它的保護不是單純的物質保護與技術保護,更多的是其內在價值與文化的保護,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現代因素顯得更為復雜抽象。比較常見的是數碼設備的使用。對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的攝像、拍照,對傳承人的采訪錄音,傳承光碟的刻錄等等都有效的保存了許多珍貴遺產。對于消亡速度很快的非遺,這些手段無疑能最快的保護,挽救,使珍貴資料得以存留。除了這些單純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外,非遺保護還涉及到許多保護思想、理論。從非遺保護法的制定頒布,到“非遺活態性傳承”的理論提出,再到“非遺生產性保護”概念的建立、以非遺為核心的文化生態區的建設模式的展開等等,都體現了非遺保護理論成果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越來越緊扣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將現代文化融入之中。現代文化對非遺保護的促進作用應予以承認,同時,它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消極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三、現代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沖突矛盾
現代文化對文化遺產的沖擊最明顯的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造成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大面積的建筑拆除、眾多的古建筑、遺址的破壞。例如南京的老城南、重慶的潼門關等等,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因與城市建設相悖被拆除毀掉的古建筑。除了被拆除完全消失的一類遺產,還有一些存在但是被重新修葺與原來不盡相同的城遺。例如南京老門東這一類在原址重新改造修復的老街區。那嶄新的門樓、應接不暇的小店鋪,總是給人不復往昔的感覺。這些“失真”的建筑不能不說是現代文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文化遺產保護被戴上了濃重的現代商業氣息。現代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沖擊更是嚴重,可以說對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這種沖擊是毀滅性的。現代文明的浸染,西方思想的侵蝕,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在被逐漸削弱,越來越年輕的群體,越來越追求的感官刺激,這種快速的現代文化時代,對追求精神性的、內在文化意義的非遺打擊無疑是劇烈嚴重的。具體表現在高效率的機器化生產,代替了一大批手工技術;生動形象的西方故事,擠掉了眾多傳統神話傳說;刺激精彩的戲劇表演,沖擊了傳統戲曲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現代文化影響更大一些,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具復雜性。這種復雜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復雜性,也表現為非遺保護所要做的工作的復雜性。
目前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原則仍然是全世界都堅持的“原真性”原則。對非遺的保護同樣是堅持這個大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具體措施。但與城遺文物這類實質存在的遺產相比,非遺更為抽象,所以非遺的原真性不是單單的名詞就能解釋的。
也正因為如此,非遺保護更為特殊,復雜,爭議也比較大。如何將傳統內涵豐富的非遺保護成大眾樂于接受的“現代”非遺,又不失其非遺本真。這是所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問題。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都希望能合理有效的使用現代化手段,但那只是手段,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需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一味的保持不變必然會走向消失,盲目的創新改變也必將流失內在意蘊。合理的處理現代與傳統這對矛盾,是文化遺產得以發展的動力,“原真”是保護的核心。現代因素既是阻力也是推力,合理平衡,不斷創新才能走的更長更遠。正如蘇藝乙教授所說“當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了將來不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一天,傳統會融入現代,保護成為自覺。
注釋:
①吳艷,顏秉璽,顏佩靜.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研究綜述[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09(07).
②劉曉頔.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濱州學院學報,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