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紅梅
【摘要】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都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如何解除這個問題,老師們都在不斷地進行著嘗試。而筆者也不例外,在實踐中探索、嘗試,總結出了閱讀積累、閱讀悟法、作前預習、學會修改的ABCD四個環節進行閱讀寫作的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積累;閱讀悟法;作前預習;學會修改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閱讀積累
在實踐中,我一方面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準備好“采蜜本”,把看到的精彩詞語、優美句子及書中一些生動有趣的段落隨手記在本子上,還要求學生把記下來的東西讀一讀、背一背,這樣日積月累,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詞匯,增加了寫作的材料。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我還每周進行一次讀書筆記匯報會,讓學生談談自己新的讀書收獲和讀書體會,然后評出每周的“閱讀之星”,給予表揚、獎勵,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廣閱讀、勤記錄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根據低、中高年段學生的不同水平,采用“先說后寫”的方法去進一步提升閱讀效果。此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在寫作時能恰當運用積累的語言詞匯,哪怕是一兩處的可取之處都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增強他們讀寫的信心,讓他們樂于寫日記。
二、閱讀悟法
(一)在讀中感悟“寫法”
一篇文字優美、描寫生動的好課文,對學生會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學生在閱讀和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將會產生一種仰慕和躍躍欲試的創作欲望。例如學習了《鳥的天堂》這篇文章后,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觀察教室門口的玉蘭樹,想象每天傍晚時分鳥兒回巢時的熱鬧場面,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美麗的玉蘭樹》,結果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不僅是優等生的作文生動具體,連那些平時作文一塌糊涂的學生也寫得條理清楚、內容具體了。這樣潛移默化,從文中學習,領悟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收到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二)在讀中找“序”
學生的作文顛三倒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個“序”字,因而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按順序和層次來理解課文,對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敘事能力大有益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探討課文層次、分段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層次、段落、句子之間是如何聯系的。如《觀潮》一文的寫作順序是“觀潮 前——觀潮時——觀潮后”,作者的這一寫作思路格式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學完課文后,便指導學生按照這一思路格式寫一寫雷雨、球賽、看戲等。依據課文的“原型”,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就能提高學生有條理的敘述能力。
三、作前預習
作前預習又叫“預寫作”,就是要求學生在預習習作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前完成相關習作草稿。低中年級可以是教師指導學生預習習作要求,做初步的習作指導,而高年級學生已擁有初步的自學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大多能做到獨立審題完成習作,因此,教師可以不需寫作前的指導,不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預作前的指導。
學生整個預寫作過程,包括審題、回憶、觀察、記錄、選材、調動語言儲備進行寫作,相當于對寫作選材和表達上的熱身暖場。教師再根據學生預寫作草稿寫的情況來教,以寫定教、以學定教。教師通過學生的預寫作,能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在教學時就可以立足于不同層次學生,做到有針對性地啟發、點撥、指導,較好地避免了“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
四、學會修改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作文句不通、文不順的原因是習作時思維混亂所造成的,讓學生修改的過程實際是使思維合乎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思想認識能力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培養其作文能力同樣重要。
(一)傳授方法,培養技能
交給學生常用的修改符號,明確修改文章的步驟及基本內容。
(二)分段實施,循序漸進
同任何技能的形成一樣,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扶”和“放”的關系。
1.第一步:共同參與,示范修改
教師事先選擇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來,教師先當面做示范性修改,邊修改邊說明這樣改的原因。然后再展示一篇,放手讓學生自己修改,對于一些難度較高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教師予以啟發、點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最后由教師裁定。示范性修改完畢之后,讓學生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作文加以比較,從中找出差距,領悟修改的要領。
2.第二步:互批互改,取長補短
互批互改分為學生互改,教師不參與,但教師要及時檢查,及時提出意見。
3.第三步:自己修改,持之以恒
讓學生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對自己的作文草稿反復修改,提高自改能力,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幫助其形成習慣。比如一位同學在寫自己喜愛的動物時,寫了家中的大公雞,原草稿是這樣寫的:“我家有只大公雞,雞頭高昂,雞冠血紅,尾巴翹著,十分漂亮。”這個同學從課上的評議、互批互改中受到啟發,在自改中發現了不足,經過細心琢磨,反復推敲,把公雞的外形生動地敘述出來了。改后是這樣的:“我家有一只美麗的大公雞,全身的毛五顏六色,雞頭高高昂起,像是仰望天空,又像是引頸高鳴。那鮮紅的雞冠直挺挺地豎在頭頂上,仿佛一團燃燒的火。五彩繽紛的尾巴高高翹起,分外美麗,惹人喜愛。”這樣一改,不僅抓住了大公雞的特點,而且展開合理想象,大公雞的描寫就顯得既生動,又具體了。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