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玉
摘 要:當今群眾文化服務得到有效提升,但同時也存在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的錯位現象,主要原因為服務意識不夠、管理機制不夠順暢、供給內容單調、供給形式單一等,需從增強服務意識,理順供給機制和豐富供給內容、形式等方面來做好群眾文化供給工作,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
關鍵詞:群眾文化;供給;需求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99-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努力下,群眾文化服務得到有效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但長期以來,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往往存在錯位現象。隨著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如何做好群眾文化的供給工作,是一個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今群眾文化供給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供給都是自上而下、較為單一的文化供給方式。這種方式往往不能和人民群眾多元的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還出現陣地空殼、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不僅僅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浪費,還使群眾對政府的文化服務沒有認同感,產生厭倦和冷漠感。
二、原因分析
服務意識不強。不少地方在提供文化服務時,并沒有從群眾的需求出發,缺乏服務意識,提供的文化產品往往流于形式或把自認為高大上的強推給群眾,這是得不到群眾認可的最根本原因。供給機制不夠順暢。做好群眾文化工作需要順暢的供給機制,如有效的資金保障,健全的人才隊伍、完善的管理機制等,而這些要素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供給內容單調。不少地方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還停留在傳統的內容上,比如組織些歌手,戲曲小品等打造一些文藝晚會,沒有注重群眾的內在需求,在內容質量和多樣性上與群眾的需求有差距,從而降低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供給形式單一。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人民往往更多依賴于互聯網等線上途徑獲得資訊,而不少文化服務提供部門沒有跟隨時代發展步伐,還以單一的形式呈現給群眾,受眾面小,效果不明顯。
三、對策與建議
1.增強服務意識。文化供給的主要對象是最基層的人民群眾,讓文化供給能夠有效的和群眾的文化需求相對接,必須增強服務意識,先做好群眾文化需求的調研工作,再去設計相應的文化供給內容、形式。比如在貧困偏遠山區,需要注文化藝術普及、均等化的文化服務;而在文化素養更高的發達城市,則需要在普及的基礎上,實現提升市民的藝術鑒賞及文化技能提升等更高層次的文化供給。
2.理順管理機制。基層群眾文化繁榮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生動體現。各地方要按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理順文化供給體制,建立健全從上至下,以點帶面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推動群眾文化服務的發展。如重慶市大渡口區創新實施文化館總分管制, 以區文化館為總館,從屬街道的文化站為分館,聯動各基層服務點,形成 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通過總館帶動、總分聯動、分館互動的方式,人財物無界配送,服務標準、管理體系做到有機統籌。完善考評機制。對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應該建立起各項管理制度,比如文藝創作制度、輔導培訓制度等,對工作人員有明確的考評制度,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
3.豐富供給內容。通過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服務部門應該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充分發揮文化功能,讓文化起到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打破傳統送文化活動方式,不僅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假日活動等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還需開展公益輔導培訓、展覽、講座、藝術沙龍等保障群眾文化權益和提升文化素質的服務,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群眾文化服務格局。如以外來務工人員、年輕人群為主的深圳市,打造出有深圳特色的“深圳外來青工文體節”、“蓮花山青年文化節”等品牌活動。
4.拓展供給形式。有豐富的文化內容,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提供給群眾,才能真正使群眾享受到有活力的文化供給服務。一方面,在當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格局下,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快建設數字文化館。通過網站、微信、APP等多種網絡途徑獲取群眾文化活動資訊、網上報名、預約場館,讓群眾不僅在各地數字文化館上欣賞到精彩節目,還能通過網絡培訓提升文化素質等。另一方面,擴展線下文化陣地,壯大供給隊伍。引領和服務基層文化機構和文化類社會組織,廣泛吸納民間人才,共同繁榮群眾文化。第三,線上線下互相聯動,豐富供給載體。為了擴大文化服務影響,延伸文化供給觸角,獲得更大、更持久的社會效益,在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時,都應從群眾出發,使得群眾可以多渠道獲得文化服務。比如,在舉辦重要活動時,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讓無法到現場的群眾也能觀看,及時互動,讓群眾在家里就可以享受文化盛宴。
新時期下做好群眾文化供給工作是一項需長期抓實抓好的基本任務,要從思想上真正形成服務意識,認真理順上下管理機制、積極豐富供給內容和拓展供給形式,搭建平臺,引領群眾文化向廣度和深度延伸,從而構建具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呂麗超.如何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J].大眾文藝,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