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小學語文的人文教育面臨新情況、呈現出新特點。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只有更加注重情景化與個性化的課堂設置、強調學生自我生命訴求與體驗,對教學文本進行深度闡釋,深入探索話語傳播新途徑,才能確保小學語文人文教學目標實現與教學效果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性;提升;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關注人的自然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然而,當前小學生所面臨的社會語境卻更為復雜,多元價值觀念與多樣話語格局并存,不同話語類型借助迥異的傳播工具、載體,從各個層面影響著學生的人文體驗與價值認知。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更加注重情景化與個性化的課堂設置,更加強調學生自我生命的訴求與體驗,更為靈活地對教學文本進行重構與闡釋,才能確保小學語文人文性教學目標實現與教學策略效果提升。
一、提升小學語文人文性面臨的新問題
(一)師生間教育交往的關系弱化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與學生的教育交往只有“從心中而來”,才能真正“走入對方的心靈深處”。而在“Wifi鏈接世界”“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移動互聯時代,教師群體只能算作“移民”,小學生才是時代的“土著”。在此背景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交往,也從傳統意義上強調自我主體化與對象客體化,逐漸演變為教師個體話語與學生個體話語、“自我”與“他者”深度互動的主體間性。①這種教育交往范式轉型要求,教師與學生必須進行深度交互體驗活動,以便最大程度還原教育的本質。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師生的交往關系卻不容樂觀。一方面,隨著手機、微博、微信的普及,小學生思想空前活躍,有著很強的表達欲望和話語能力。教學中一旦涉及他們感興趣的網絡論爭、手機游戲、視頻熱點等話題,學生參與效能可以瞬間激活,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互動性立刻提升數倍,且易形成觀點迥異陣營,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另一方面,教材中關于古詩賞析、經典誦讀的某些內容,學生反應則沒有那么強烈,學生與教師互動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既可以歸咎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也可以認為是移動互聯網個性化推送功能在無形間強加了一種信息同化與固化的可能性——“你所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所接觸的是你同類的人群,你所反對的觀點變得視而不見”。在此過程中,小學生的思維正在呈現出某種去中心化、離散化的趨勢,其與教師教育交往浮于表面的情形屢見不鮮。值得慶幸的是,即便現代人面對社會的反應正在蛻變為“立即反應,然后遺忘”的模式,由于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他們對于某種觀點的持續熱度還是有時限性的。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教師能及時搭建人文話語體系,對教育交往融入心靈的體驗,就能確保教學效果的到位與提升。
(二)教學主題設置面臨現實沖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本質是指向人,指向的是學生這一“鮮活的個體”。同樣道理,語文教育的本質也是指向“學生”,旨在形成學生內心實際,培養具有文學素養的個體。為此,語文教學主題設置中天然地蘊含著主流價值理念與觀點主張。然而,社會的影響卻無形間增加了當前語文教學主題設置的難度。一方面,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受到“娛樂至死”“泛娛樂化”等思潮的影響,理解文學、藝術與歷史的娛樂化邏輯被強化,認識論中“暴力美學”特征被過度渲染。這勢必造成某些學生日常行為的正向偏離,也更加凸顯語文教學中人文話語主題設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與傳統知識習得方式不同,現在語文課本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這造成了學生對課程主題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愿深入去體會知識與能力提升的隱秘關聯,自然也就無法聚合成對其中蘊含的人文理念的準確理解。因此,與教學相關的、學生關切度較高的問題,教師倘若不能及時給出權威解讀,話題便面臨被無限曲解的可能。
(三)人文話語傳播方式與載體更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的人文特色就是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重視“文以載道”的理念,也要借助其工具性強化人文性,以人文涵養彌補工具理性的不足。當前,以“兩微一端”(微博、微信與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web 3.0更新信息傳播形態,變革著人文話語傳播的基礎生態,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對話方式的變化。該種變化源自于移動互聯網交互性的傳播特性。這要求語文教師不能只是自說自話,而要貼近學生、重視溝通、共享知識,讓傳統課堂自上而下的話語灌輸體系面臨轉型的挑戰。對話方式變革必然引導整個對話體系的更新。因此,傳統人文知識傳播開始向生活化、小敘事層面轉變,碎片化、淺閱讀形式更易得到小學生的認同。這又要求語文課堂要適度降低宏大敘事的比重,而采用小敘事與微敘事相結合的教學策略。當然,此中分寸與教學技巧使用,取決于教師的意會與把握。
二是對話載體的改變。語文教育的工具性特征與移動互聯平臺、社交網絡的工具理性具有較強集成性,這便于促成語文人文教育的多樣化、交互性整合特質,學生知識習得不再局限于單一路向。換言之,語文教學話題設置被立于跟人文精神建設同等重要位置,而且更加凸顯了載體的技術支撐作用。
二、加強小學語文人文教育的實踐對策
(一)強調課堂設置的情景化與個性化
教師首先要嘗試情景化的教學設計。通過情景設置將學生帶入預設的人文氛圍,創設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求得真實的生命體驗,進而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面對不同主題教材,教師要巧妙地設置情境,最大限度縮小現實與教材之間差別,盡快打通學生與教師交往阻隔,促進二者實現深層溝通與互動。
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設計也是深化師生交往的重要方法。個性化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具有創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并對學生接受情況有準確把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通過不斷探索和磨合,設計出能夠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獨特、開放的教學方案,通過對學生內心所思所想的重視和關切,實現教師與學生心靈層面的溝通與交流。如果教師能引用數據及時向學生解釋,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才是學生優化知識結構、涵養人文情懷、培養開闊胸襟的必由之路。那么,學生在該問題上的理解就會更上一個新層次,而對于類似問題的認知也就有了更好的視野和站位。endprint
(二)喚醒學生自我生命訴求及體驗
針對教學主題設置方面的問題,教師應循序漸進地訴諸學生自我認知,通過深入體驗來提升其認知水平,同時實現教學的初衷。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流暢通順、內涵深刻,篇篇皆是精品。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這些文章頗值得我們融進自我、慢慢品味、細細感受、反復體驗,內化為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懷,外化為行動指引和路徑策略。加之,學生的個人體悟又遠比教師的單純灌輸在效果上要好得多。因此,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我探索、用心體悟課文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自始至終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鼓勵學生探索的技能,客觀評價學生的認知結果。實踐證明,經過自己選擇、自主實踐、各抒己見,大多數學生能夠體驗其中的哲理與情感,并逐漸成為日常行為準則和依憑,而教師也可以將有限教材知識轉化為學生長久人生體驗,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文本進行靈活重構與闡釋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的根本。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下,如果背離了“教教材”而去過分延展,那么,熱鬧異常的教學活動背后,承載的必然是空乏無奇的教學內容,結果也必然造成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喪失,進而走上“去語文化”的危險道路。當然,上述觀點也并非全無可取之處。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較為充分的把握和理解,繼而引導學生扎實閱讀教材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傾聽學生的不同聲音,與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對話與交流。這提醒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材理解上的多元化認同與闡釋,鼓勵其結合既有知識進行批判和反思,充分彰顯語文學科人文精神的開放性特質。換言之,教師可以對教學文本進行靈活地重構與闡釋,以便最大程度釋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從教材自身的“多層次結構”入手,將每篇文本都從形式層、再現層、表現層嘗試解讀,通過多層次地重構與多樣化地闡釋來賦予教材文本飽滿的內容和意蘊,給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代入感和更為豐富的文學養料。
三、結語
面對人文教育領域不斷涌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語文教師只有更加注重課堂設置、有效回應學生關切、深度闡釋文本內容、不斷創新傳播路徑,才能真正實現小學語文人文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效果。
注 釋
①關于教師與學生教育交往的關系,有學者認為其正經歷著“主體性——主體間性——他者性”的轉變。與本文相關的教育交往“主體間性”的特征,劉要悟、柴楠發表在《教育研究》上的文章——《從主體性、主體間性到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范式轉型》一文有較為翔實的論述。
參考文獻
[1]林治金.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2]曹明海.理解與建構——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3]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趙紅,女,1982年生,山東省齊河縣第三小學,語文教師。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