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斌
【摘要】自媒體時代帶來了網絡輿情傳遞的革命,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應在掌握大學生網絡輿情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要與高校課程改革相結合;要建立完善系統的輿情管理工作體系;須有校規、法律的保駕護航。
【關鍵詞】自媒體 大學生 網絡輿情 管理與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252-0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我們迎來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一詞源于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的自媒體(We media)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分享他們自身經歷、新聞的途徑”[1]媒體。自媒體環境是指普羅大眾使用的微信、QQ空間、微博、貼吧、論壇等媒體平臺自由表達、自我發聲、互動演繹的環境。自媒體平臺憑借著先進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支持,對社會輿論信息傳遞產生了重要深刻的影響,輿論信息在這一全新的場域進行著最徹底的交流釋放,成為當今網絡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主要渠道。其不受任何時空與條件的限制,即時、便捷、草根、自由、貼近生活、充滿個性的風格深受大學生們的青睞,有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達到6.49億人,手機網民有5.57億人,其中20~29歲的網民占31.5%,學生網民占23.8%[2]。可以說隨著手機的普及,高校大學生是自媒體使用的主要群體。他們在自媒體環境下學習新知,交流思想情感,了解與參與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有的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3],網絡輿情根植于互聯網、以各個媒體平臺為載體,是廣大網民對某一事件持續關注、議論、傳播所產生的結果,是網民關注網絡事件時的情感、態度、見解、行為的總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則是指大學生群體對自媒體平臺傳播的某個事件或者言論產生的的認識、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總和。大學生的網絡輿情是把雙刃劍,它既能弘揚正能量,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會傳遞無序消極信息,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近些年, “郭美美事件”、“焚燒日系車事件”、“廈大博導誘奸女生事件”等信息在互聯網開放的自媒體平臺助推下演變成網絡輿情,我們看見了網絡輿情的極大破壞力。網絡謠言的傳播、網絡暴力的蔓延、國外意識形態的侵蝕、個人負面情緒的宣泄、個人隱私的侵犯等等,這些錯誤輿情導向和低俗文化傾向,理應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自媒體環境下如何對大學生網絡輿情進行管理與引導,建構一套行之有效的輿情管理與引導體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與亟須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網絡輿情與一般網絡輿情一樣,具有開放性、隱蔽性、多元性的特點,但是,與一般輿情相比,它的獨特性表現為:
一、輿情話題的集中性
高校大學生生活的環境特殊,他們共同在高校求學,年齡相近,興趣相投,喜歡新奇事物,有許多共同關注的話題,尤其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校園話題,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評優、選干、選課、入黨、獎學金發放、社團活動等等,都與學生的自身需求相關,校園的話題極易引發他們共鳴,校園內出現的言論與事件都會在自媒體平臺上引起大學生群體的圍觀、評論。群體之間生活經歷、知識儲備、社會經驗和心理訴求所具有的高度的共性,致使群體之間在平臺上互動頻繁,若有個別學生獨特的言語行為或者校內出現焦點事件都極易引發校園網絡輿情。可以說,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容具有同質的特性,輿情話題的集中是一大特點。了解校園生活環境當中發生的大小事件,關注學生感興趣話題的走向,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校園網絡輿情的進行管理與引導。
二、輿情評判的偏差性
高校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理想有追求,對未知的、新奇的事物勇于探索,積極實踐。但是,他們人生閱歷尚淺,對問題的思考仍存在片面與不成熟之處,且作為年輕人,血氣方剛,無法對人和事進行冷靜的分析和判斷,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而自媒體空間是個開放、隱蔽的空間,人人可以自由發言,導致“把關人”的消失,個別人為了追求眼球效益,利用視頻圖像帶來的直觀感和即視感,傳播的信息也存在夸大失真之處,一旦別有用心的人網絡造謠,非常容易把缺乏信息素養的學生帶入非理性的偏激狀態,形成洶涌的負面網絡輿情。此外,個別大學生在求學生活中會遇見的諸多困難,出現心理不健康狀況,導致他們沉迷網絡,隨意上網發布信息,擾亂網絡秩序,助推負面輿情。可以說,了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他們的內心訴求,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校園網絡輿情的進行管理與引導。
三、輿情內容的多元性
大學生群體是一代青年人中的優秀分子,是未來社會的精英人群,群體中有未來國家所需的各類人才,他們有抱負、有理想、有追求,對個人、國家都有極高的理想愿景,雖身處校內,仍“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廣大學生不僅關注校園身邊的話題,對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各類主題的自媒體平臺比比皆是,他們靠相同的志趣組成社團,建立媒體交往圈子,對社會發生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廣泛的議論。但是,他們世界觀仍處于成型的階段,他們政治經驗缺乏,容易對一些偏激的言論和行為附和、跟帖。甚至起哄,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還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借助網絡隱蔽性特點,隨意在網上發泄歪曲事實,對社會的不滿信息,而大學生們都具備很好的信息檢索能力,他們可以輕便快捷的獲取信息,在辨識不清,受到蒙蔽的情況下容易對其進行轉播評論,可以說,校園自媒體圈子眾多,校園輿情內容多元,不易監測。了解這點,及時把握大學生群體對社會大小事件判定的出發點和價值取向,對高校管理層做好校園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endprint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管理和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呢?筆者認為可從這三方面入手:
首先,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要和高校課程改革相結合。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頻繁便捷的今天,大學生們學習成長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國家層面啟動了多輪的課程改革,高校的課程改革也順應此變。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必須與高校課程改革相結合,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一直是高校辦學追求的理念。
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與高校課程密切相關,這是因為:第一,大學生是網絡輿情的制造者、參與者、傳播者,在網絡輿情醞釀、發展、消亡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自媒體網絡所特有的隱蔽性、開放性、多元性的特征,令高校教育工作者難于及時、準確捕捉輿情苗頭,唯有在高校課程教育中滲透網絡道德信息素養的內容,培養大學生們“主人翁”的責任意識,讓學生自我監督網絡空間,自我維護校園這一公共領域,倡導網絡輿情的正面導向,不是一味的打壓、刪帖,捂蓋子,采取柔性管理,才能建立公正平等而又相互尊重的網絡環境,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工作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大學生仍處于生理成熟而心理未完全成熟的特殊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均處于發展當中,大學生個體在網絡輿情中的參與和評判都離不開大學生內在觀念價值的引領。廣大學生要能在海量雜亂的信息當中明辨是非,不受惡意信息煽動侵擾,不被有害信息腐化都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理應承擔起這一重任,唯有如此,校園網絡輿情才有了隱形的過濾網,高校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好輿情管理與引導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校園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大學生們參與正常網絡活動的護身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文化碰撞,觀念多遠的的自媒體時代受到嚴重的挑戰:在形式上,大學生們不再喜歡自上而下的照本宣科說教般的課程講授,他們更喜歡網上圖文并茂的學習形式,依托自媒體展開的網絡慕課,在線學習成為風尚,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結合深受學生歡迎。在內容上,要依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一文所強調的:讓課程“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4]。要在大學生群體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利用校內教育資源,培養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強化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唯有如此,才能讓大學生將公共網絡空間看成與自身相關的系統,產生自律負責的行為,對校內校外發生事件的評議轉發均能從愛國愛校的角度出發,在事件不明朗前能耐心等待,對網絡造謠自覺給予抵制,避免輿情洶涌惡化。對學生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育人為上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理應順應這一改革。以往我們只關注輿情疏導與內部管理的關系,沒有看見輿情管理與課程的內在關聯,忽視了大學這一育人場所的功能,沒從思想根源關注大學生輿情發展的內在影響因素,也就沒能從根本找到網絡輿情管理與疏導的好方法,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不僅是高校行政部門的工作,也是在校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所在。
其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須建立完善系統的管理體系。
自媒體所具有的即時、全域、全互動,去中心化的特點,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的輿論架構和社會結構。這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高校里涉及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的部門眾多,主要有:校宣傳部、校學生會、校團委、校保衛處、校網絡中心等等。上至學校領導,下至學院輔導員、教師等人員都參與其中,網絡輿情的隱蔽和突發需高校各管理部門的通力合作,協同進行,形成體系。
從學校層面來看:一、學校要建立自己的公共媒體平臺。搶占輿論的高地,通過正規官方渠道及時播報與回應學生們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不給造謠分子可乘之機,與此同時,注重發布有利于學生的服務信息,贏得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以科學的管理提升校園輿情的監管水平。二、學校要建立協調各管理運作的專門機構。通過這一機構,不僅便于上下級部門之間的聯系,還利于各平行部門之間的橫向溝通。要讓眾多的管理部分協同運作,共同參與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工作,及時、準確捕捉校園網絡輿情的動向。三、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網站。請專門的心理教師負責在線解答疏導學生的心理困惑,避免出現因個人學業、情感問題而上網隨意泄憤,制造負面信息的行為出現。四、學校要依靠網絡中心監督的功能,用技術手段隨時監測、過濾信息,凈化網絡環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監控輿情發展情況,力求能盡快將負面輿情扼殺在搖籃當中,避免出現負面信息泛濫的情況。
從學院的層面來看:一、學院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聘請專家學者開展講座,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帶領學生參加校外的社會實踐,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才干,防止網絡沉迷,防止無所事事情況下輕信網絡謠言,對負面網絡信息推波助瀾行為出現。二、培養校園媒體的“意見領袖”,利用網絡“沉默的螺旋”現象,讓學生中的網絡“大V”在信息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三、輔導員、教師、班主任、班干部要密切與學生的聯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化解負面情緒,及時、敏感,穩妥、高效地發現學生網絡輿情中出現的異動現象。通過各種形式鼓勵引導學生追求遠大目標,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校園輿情的管理與引導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大學生的輿情管理不僅要做好監管工作,更要做好防范與引導工作。
最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須有法律、校規的保駕護航。
網絡是個公共空間,自媒體環境下人人都可以直接、快速、隱秘、隨意、隨處接受信息與參與討論,所有人可以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個個都有“麥克風”,在信息多方即時交流中,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喜好對信息進行增添刪減、轉播流傳,令信息量不僅復雜多元,甚至損耗變形。那么,高校網絡空間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制度與法律的保護,良好的育人環境,穩定和諧的校園氛圍均需法律制度的支持。從國家層面來說,對網絡使用立法勢在必行,網絡使用應采用實名制,利用大數據對輿論信息進行過濾監控非常必要,對網上別有用心肆意散布謠言,妄圖擾亂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要拘捕法辦,對不明真相盲目跟風的學生要進行批評教育,負面輿情出現時可采取封號刪帖等措施,以免事態擴大,造成不良影響。學校層面,要建立完善各項網絡管理制度,對網絡信息發布與轉播,網絡信息過濾與監管,網絡輿情監控與干預都應有明確校規,以便校內輿情管理與引導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提出:“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要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構建和平、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5]。自媒體時代,我們應順應世界的變革大潮,讓校園的網絡輿情一直走在規范,健康的大道上。
參考文獻:
[1] Bowman S, Wills C.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EB/OL】.【2015-08-09】.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weblog.php.).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eep://baike.haosou.com/doc/7533623-7807716.html(2015-4-25.
[3] http://baike.baidu.com.
[4] http://old.moe.gov.cn.
[5]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hee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2/17c-134925295.htm.
[6]劉明龍.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探析[J] .新聞研究導刊,2016,(6).
[7]夏鳳軍,丁姍.“主體性激發”在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的創新思維[J] .傳媒觀察2015,(12).
[8]張書明,楊林.大學生群體事件預防中網絡輿情監控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4).
[9]萬媛媛.“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途徑創新[J] .赤峰學院學報2016,(7).
廳級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廣東藥科大學“創新強校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6WTSCX049)“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對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