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 楊 琴
對活動單中“活動設計”的追問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 楊 琴
在“活動單導學模式”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舉足輕重,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輕松實現,學生在課堂中能否有效地思考并在小組討論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學生在活動中能否體驗到探索與成功的喜悅繼而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每個活動都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因為知曉活動設計的重要性,許多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預設學習活動會給予更多的思索。下面例談兩個案例:
【案例一】
六年級下冊《認識中位數》。
情境導入:最近我的朋友小王有些郁悶,因為他覺得被他的公司老板欺騙了,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他給我看了他公司的招聘啟事和員工工資單。
活動一:創設情境,初步認識中位數
1.認真閱讀招聘啟事,觀察工資表。
招聘啟事
由于業務量擴大和公司發展的需要,現向社會公開招聘市場銷售員。我公司員工待遇優厚,人均月工資可達2000元,歡迎有意者前來應聘。
紅星科技有限公司

2.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
(1)“人均月工資可達2000元”,2000元能代表公司職工工資的中等水平嗎?為什么?
(2)你認為工資表中哪個數據最能代表工資的中等水平?說出你的理由。
(3)現在你能解釋小王郁悶的原因嗎?
活動二:理解并探索中位數。
1.自學課本第80頁例3,回答問題。
(1)什么是中位數?
(2)如何找到這組數據的中位數102的?
(3)為什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117比中位數102高得多?
(4)你認為用哪個統計量表示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更合適?
2.小組交流自學收獲。
【分析】
教者在設計認識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的這個環節用了兩個活動,雖說活動一相當于創設情境,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已經意識到工資表中的6100、4000比較大,2000元不能代表工資的中等水平,因此找到這組數據中最中間的一個數1300來表示中等水平比較合適,到此,中位數的概念呼之欲出,但教者卻急轉而下,讓學生進入活動二。活動二還是借助一個跳繩情境引導學生自學,繼而發現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的局限性,產生尋找新的統計量的需要,從而認識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
【案例二】
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法》。
活動一:多種嘗試,探索策略。
有若干張5和2元的人民幣,請你拿10張紙幣共29元,可以怎么拿?
1.你準備用什么策略解題?
2.嘗試解答 (可以畫圖、列表、列式解答)。
假設10張都是( )元。
畫一畫:你還有什么方法能找出答案?
3.求出的結果是否正確?請寫出你的檢驗過程。
4.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5.組內交流自己的解法及思考過程,并做好展示準備。
【分析】
這是一節市局展示課,像這樣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是公開課的保留節目,要想創新、突破真的很難,教者別出心裁,想出了人民幣的替換問題,想用這個活動代替書本的例題。試教之后,備課組的全體老師提出幾個問題:為什么要選這個題材?是它比書本上的例題更貼切嗎?它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假設與替換的實質嗎?書本上的例題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反思】
1.活動設計應“刪繁就簡”
簡,顧名思義即簡約、簡明,洗盡鉛華,大道至簡。活動單中活動的設計之簡包含簡單之意,但又不同于簡單,它是用簡約的活動方式表達豐富、深厚的教學內容。在案例一中,兩種性質相似的重復活動既給學生帶來了疲倦感,又讓之后求一組簡單數據的中位數,根據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的過程草草收場。筆者對活動設計做了刪減:砍去活動一的內容,把它僅僅作為課堂伊始的情境創設,意在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平均數是2000元,為什么小王的工資少很多,只有1100元呢?帶著這樣的思考,學生開始今天的學習之旅,進入認識中位數的主體部分,在學生經歷自學、探究認識中位數并會求中位數的活動之后,在課的結尾讓學生用今天所學內容解釋課之始的問題,這樣既讓學生感受到中位數的價值,又保證了有效時間的充分利用,還達到課堂首尾呼應的作用。
2.活動設計應“領悟教材”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絞盡腦汁想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活動單,活動單的調整意味著我們在探索和實踐“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過程中終于有了個性化的思考,意味著我們終于有了創造的勇氣,但是,是不是每一節課都需要想出與課本不一樣的題材?是不是每一次創新都有超越?案例二中備課組幾個回合的追問讓我們明晰,在這節課上,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蘇教版教材中的坐船情境更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因為用畫圖策略畫出人民幣的替換過程比較難操作,而大船換小船或者小船換大船,學生能又快又形象地畫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由此我們領悟到教材編寫的用心: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喚起積極性;利用問題的挑戰性,調動主動性;利用素材的現實性,激活已有經驗,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特級教師張齊華在執教《認識分數》獲得全國一等獎之后說出了他的備課心路:很想找一個與眾不同的開頭,想了無數種之后還是回歸原點,回到書本。我們不唯書本,我們不唯專家,我們只選擇最適合、最貼近學生的做法。
教無定法,“單”無定“單”,對活動單中活動的設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刪減枝蔓”還是“領悟教材”,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以人為本”, 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理解學生的需要,心中裝著學生,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讓每一個孩子可以觸摸到知識的生成,體驗到酣暢淋漓的探索與發現,成就“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課堂境界,形成“清簡而豐富,靈動而扎實”的“活動單導學”教學風格。
同時,“單”的個性調整說明了教師對“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有了深刻的自主追問,這表明了教師真正實現了思想的解放,并有了實實在在的行動,同時它預示著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正如江蘇教育學院楊九俊院長所說:我們既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視角,又要有時時追問教育原點的勇氣;既要仰望教育理想的神燈,又要俯視現實踐行的影子,在不斷否定之否定的超越中,實現教育的本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