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過+高婧
摘 要 中央一套播出的文化類綜藝類節目《朗讀者》得到許多好評,現在對這檔節目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節目制作的經驗總結、文化批判等方面,運用敘事學理論對節目進行研究的還不太多見。文章主要借助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對節目《朗讀者》從敘事模式、敘事者、敘事魅力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淺析節目的敘事特點。
關鍵詞 敘事模式;敘事者;朗讀;情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41-02
《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成功標志著電視節目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電視節目走出了抄襲的陰影,開始了全新的原創節目,節目功能也不在僅僅局限于娛樂與說教,而是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更加注重觀眾的精神內涵。
電影和電視劇的敘事學研究已經出現很久,敘事方式與敘事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經相當成熟,這些都能夠運用在對節目《朗讀者》的敘事學研究中。但是《朗讀者》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它是具有紀實性的,它的敘事與電影和電視劇這類的虛構性敘事是不同的。節目的內容一定是真實的,沒有預設的規定的情景,并且嘉賓具有自主性。此節目在敘事模式、敘事者、敘事魅力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下面就進行詳細的敘述。
1 節目的敘事模式
《朗讀者》節目的敘事模式是通過主持人、朗讀嘉賓、與朗讀嘉賓相關的人物、訪談和朗讀一系列事件展開。節目中的訪談和朗讀這兩種形式是一直都被大家所廣泛使用的,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淀起來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慣例和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交流方式。這種方式承載了很多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朗讀可以說是改變人類意識的工具,是培養理想、人生觀、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媒介。它幫助大眾建立起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雖然他們表述的內容和意蘊不同,但是都是根植于中華文化之中的。
《朗讀者》節目的敘事模式將傳統的作家、作品、讀者三者間的關系,轉化成了嘉賓、訪談加朗讀、觀眾多元的模式,是嘉賓與觀眾之間一種有活力的交流過程。他們通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自己選擇的內容,在共同的敘事框架下,啟發讀者的自我意識,他們不直接將自己的觀念表達,而是通過自己的故事和朗讀引導他們聯想和思考,帶動更多的討論,和他們交流,打破觀眾獨自讀書時文字帶來的沉默和壓抑[1]。朗讀的文學作品代表著文化態度和價值體系,文學作品和觀眾有著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情感,當它被嘉賓讀出來的時候可以直接抵達觀眾的內心,引起共鳴。例如有一期節目中邀請到獲得科幻屆諾貝爾獎的“雨果獎”的中國作家劉慈欣,他的作品《三體》榮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也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雨果獎”,更是中國科幻作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在訪談中他提到他是憑借好奇心和對未知的探索,推開了科幻世界的大門,在看過科幻之父阿瑟·克拉克的小說后不僅寫下了宏偉壯觀的科幻作品,也帶著他的想象力走出了人類世界,走向了浩瀚無窮的宇宙和未來。他來到這個舞臺,朗讀霍金的《時間簡史》,就是要獻給對他影響最大,把他帶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這種敘事模式不僅提前先將嘉賓帶入角色,也使得觀眾深入了解了嘉賓為什么朗讀這篇文章,以及他想要表達的感情,在開始朗讀之后觀眾作為敘事接受者能夠更好的投入自己的感情。
2 節目的敘事者
電視節目作為聲畫兼備的音影敘事文本,運用話語、畫面、文字、音響和音樂這五種表現材料作為敘事載體,這與以文字這一單一符號載體進行敘事的文學敘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生硬地借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敘事者理論模式。由于電影與電視在傳播符號上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可以借用電影敘事學的關于敘事者的理論對節目進行分
析[2]。在《朗讀者》節目中可以具體分為三種敘述角色,主持人、嘉賓、觀眾。
1)主持人。主持人作為敘述者,她也一起參與進入敘述情景中,她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主持人董卿央視著名當家花旦,她很好的掌控住了整期節目的節奏,把握住了全場。整個節目中她按部就班的主持保證了敘事發展順利,而她在訪談中根據不同的嘉賓做出不同的表現存在著“隨機性”,這增加了敘事中的不確定性,使敘事過程變得跌宕起伏,使觀眾的情緒能夠一直跟隨著節目走。主持人隨著節目的推進不斷的接收到來自現場的各種表現的刺激,她除了提前準備好的內容外,面對節目現場的表現也在不斷做著隨機的調整,她在接受影響的同時又對其他敘事者發揮著作用。例如,在演員金士杰講到他在花甲之年喜得龍鳳胎時的場景,董卿安靜地聽著嘉賓與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且臉上也隨著流露出那種激動與喜悅,將自己的感情完全代入其中,這樣也能夠很好的引導觀眾進入嘉賓的情感世界。
2)嘉賓。這檔節目主要是邀請嘉賓根據每期節目不同的主題來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朗讀文學作品,詩歌,散文等等口頭文學。表演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民俗學家理查德·鮑曼,他將口頭文學視為一種表演,他論述到口頭文學其本質是一種交流的方式。節目通過訪談與演講這兩種形式來進行敘事。邀請的演講嘉賓是表演的主導,他們對觀眾承擔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責任,這種交流能力依賴于能夠用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說話,表現在節目中就是他們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朗讀優秀的作品來像觀眾展示知識和能力,并且啟發他們有所思考。
節目中演講嘉賓的選擇是多樣的,有名人也有素人,這兩種選擇增強了表演性的多樣化,更具有吸引力。名人嘉賓是在每個行業中都有突出表現和成就的人,這種敘事者的選擇可以拉近觀眾與名人之間的距離,讓觀眾有一個能夠和各界名流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他們的生活和一些在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在臺上他們就如普通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出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坦誠的與觀眾交流,增加共鳴感。節目還選擇素人來做嘉賓,他們分享自己不普通的故事和常人所沒有的經歷,讓觀眾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帶來對自身的思考。
3)觀眾。節目中觀眾這一敘事元素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觀眾更多是擔當“受述者”這樣一個角色。作為“受述者”,觀眾是置身節目其中的一分子,是文本之內的存在。作為受述者,他們承擔的是文本之內的“讀者反應”的角色,對敘事的多樣呈現一樣有很重要的作用。嘉賓的表現是觀眾品評的對象,觀眾會根據嘉賓的表現進行自我的調整和建構,同時觀眾的表現也影響著嘉賓和整個節目現場的氣氛,豐富了節目的敘事層次。在這種情況下,節目中即興產生的表現部分是讀者自己閱讀文學作品時不會有的體驗與收獲??赡懿煌募钨e來朗讀同一篇文學作品觀眾都有著不同的情感endprint
體驗。
3 節目的敘事魅力
文化類綜藝節目現在也有很多,但是突出的沒有幾個?!独首x者》節目敘事重建了文學作品和一般文化實踐之間的聯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沒有了閱讀的習慣,手機、電腦、平板等等網絡產品侵入大眾的生活,書籍成為了少數群體表達和交流的工具,朗讀則更成為小眾的表現形式。而本節目正是用本土的、活態的口語表達模式與中國傳統文學相結合,朗讀可以傳播文字,而請到的嘉賓人物則可以表現生命。通過節目讓大眾感受到文學作品并不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真理,它的發展還是應當同社會和大眾的實際需求聯系在一起。
文學作品通過朗讀這種形式更接近大眾的生活。節目設置了一個線下流動錄影棚作為朗讀亭,大眾可以在朗讀亭里面讀自己喜歡的各種文學作品,故事、詩歌、散文等等?,F在這個朗讀亭已經去過了好多個城市,拍攝到了很多視頻。在每期節目的前幾分鐘都會播放一些經過選取的視頻,選取的角色也各有不同,有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有青春洋溢的大學生,有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有年輕的父母等等。他們說著不同的話語,讀著不同的內容,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講述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故事,講述著對自己影響深刻的那些事。朗讀亭的設置,調動了大家的參與性,一個全民朗讀的新潮流開始流行起來,這個看起來很小眾的朗讀真真實實的走進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朗讀讓人們重新撿起了傳統的紙質書籍,去靜下心來感受文字帶來的魅力[3]。
4 結束語
《朗讀者》這檔節目的成功,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敘事模式,而且在敘事者的選擇與運用上也是恰到好處,更是因為節目內容將文學作品、傳統文化重新帶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重新打開閱讀的大門。節目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文化類節目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独首x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情感上的體驗,更是借用這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愛上讀書,重新慢下來仔細品味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段靜.口述、表演與敘事——非洲書面文學中的口頭敘事研究[J].國外文學,2017(1):37-45.
[2]呂晴春.電視談話節目的敘事學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6.
[3]劉雅妮.淺析《朗讀者》的成功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18.
作者簡介:田龍過,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
高 婧,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