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勇+段慧蘭+羅美霞
摘 要: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必須通過構建基于“工匠精神”傳播的校園“匠心文化”,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工匠精神”指導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基于“工匠精神”踐行的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工匠精神 體系構建
“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追求,以尊師重道為起源,以愛崗敬業為基礎,以精益求精為表現,以求實創新為靈魂。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支撐,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再從“中國智造”走向“中國質造”的道路同樣離不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支撐。“工匠精神”發端于企業,卻萌芽于教育。高職院校位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肩負著培養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培養“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關鍵段位。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滲透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中。為了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必須構建一個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一、構建基于“工匠精神”傳播的校園“匠心文化”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它的培育是一個持續且不斷內化的過程。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讓其具有從容淡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最基本的是要營造一種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文化”,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范疇,形成一種培育“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從認知上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內涵,從情感上認同并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形成一種職業敬畏和職業自豪的“匠心價值”。
營造“匠心文化”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程。高職院校應該深入剖析“匠心文化”構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整合校內外資源,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放在職業素養培育的首要位置,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學習,做好“工匠精神”培育與工作崗位職業道德標準對接,增強“工匠精神”培育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樹立較為穩定的職業價值觀。
首先,加強教學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要多途徑宣揚國家方針政策,廣泛宣傳能工巧匠的成就與事跡,用倡導引導、價值鼓勵和物質形態的渲染和熏陶,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大國工匠”的無上榮光和“工匠精神”的價值所在。其次,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瑰寶”。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充分挖掘、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文化”資源,實現古為今用。再次,充分利用優秀企業文化資源。著力引入能立體職業特性、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工作標準、規范,在校園創造企業化的實習實訓環境,加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最后,開展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活動,例如科技文化節、職業技能大賽、優秀作品展示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營造“崇技尚藝”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樹立職業追求、堅守職業道德,樂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
二、構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專業課程體系
“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體現在專業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思想政治教育等環節。一般來說,學生在校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專業課程,換句話說,專業課程教學就是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主陣地。
首先,融入工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構建職業素養培育課程體系。工業文化包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之內核。專業教師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本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的基礎上,以職業觀培育為主線,以專業文化素養和職業人文素養為核心,以搭建“工匠精神”教育平臺為抓手,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計劃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其整合到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核規則中,構建適用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課程體系設置,使得整個專業課程教學過程既符合技術傳授要求,又符合職業素養培育要求。
其次,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特點,在教學中逐步滲透“工匠精神”教育。專業課程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主要渠道和物質載體,專業課教師的深度參與是“工匠精神”內生成長的主導力量。在日常的專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中,專業課教師要充分挖掘本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特質和“匠心文化”品格,將“工匠精神”的力量美、技術美和平凡美滲透在教學中。既要重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又要關注課程教學的價值性;既要讓學生實現工具品格的建構,又要讓學生實現文化品格的建構;既要讓學生收獲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又要讓學生的職業操守、職業素養和事業追求等“工匠精神”獲得新的生長。
三、構建基于“工匠精神”指導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教學的重要實施者,是專業改革、課程建設、校企合作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導者。因此,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可以說,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提高其社會服務能力是實現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障,也是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迫切需要。
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動態調整的過程,高職院校既要立足學校實際,也要結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不斷探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路徑,推動高職院校將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轉變,向培養“大國工匠”的傳承者和接班人轉變。
一方面,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方面,高職院校要著重考慮隊伍結構的建設,既要考慮類型結構,又要考慮來源結構。在類型結構方面,“雙師型”教師既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要能自己動手實踐;既要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要兼備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在來源結構方面,“雙師型”教師隊伍構成要專兼結合,兼職教師主要來源于企業的技術骨干,他們既是企業的能工巧匠,又是學校專業實踐課程的指導老師。他們的引入既能夠有效改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校企雙方協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又能夠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強化高職院校教育特色,為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提供有力保障。endprint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政府可就“雙師型”教師標準、職稱評聘、獎勵激勵制度,以及專項經費、課題申報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和指導,提高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
四、構建基于“工匠精神”踐行的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靠長期的工作實踐積累,還要靠企業文化的熏陶,因此,單靠高職院校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特征,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也是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和方式。特別是現代學徒制,它作為校企共同育人平臺和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集“工匠精神”的體驗教育、實踐教育和養成教育于一體,全程引導高職學生踐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機融于專業技術學習之中。
現代學徒制是以古代學徒制為基礎,將傳統學徒招工與現代教育充分結合的一種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范式。在這種范式中,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企業師父和學校教師聯合傳授知識和技能,開展互動的“雙導師”教育。現代學徒制突出“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生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學習技術技能的操作,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傳承“唯精唯一、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相對于古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在培養學生方面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現代學徒制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職業教育制度。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作用,構建以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角色定位是師父,它的作用發揮通過制定學徒一系列規范和標準實現。企業通過制定實習實訓工作規范約束學生行為,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條件,通過制定注重“工匠精神”考察的學業考核標準和企業錄用標準全程引導學生踐行“工匠精神”,在實踐中體驗并內化形成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獨具匠心的職業精神。
高職院校是現代學徒制的基本力量,與企業共同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一方面,學校通過思政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學校通過組織實施“工匠精神”實踐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真正讓學生做到知、情、意、行全身心投入,使“工匠精神”在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得到歷練和強化,將“工匠精神”外化為學生的言行舉止,內化為學生職業精神內核。
五、結語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變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構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以匠心文化、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的內部培育體系,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政府、企業、行業和高職院校協同培育的外部培育體系,共同促進高職學生樹立“工匠精神”職業價值觀,踐行“工匠精神”,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為制造強國所需的“大國工匠”傳承人。
參考文獻:
[1]李紅荃,蘇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7-32.
[2]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35):35-39.
[3]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27-30.
[4]劉小勇.略論工匠精神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31-33.
基金項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認同與踐行機制研究”(編號:15B10)階段性成果;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思政課題“職業素質養成視角下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與實踐”(編號:SZ15A011)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