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數學練習,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對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讓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數學練習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課堂練習設計與輸血教學質量的高低息息相關,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依據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在設計數學練習時一定要多加重視讓學生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練習設計
教師在設計數學練習時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既要注意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與安排數學練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設計數學練習,在練習設計中該注意什么呢?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練習課的教學目標
教師要深入鉆研數學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根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安排練習內容。比如,教學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后,教師首先要安排鞏固性練習,然后是發展性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是綜合性練習,使學生理解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課程要突破重難點
“一刀切”的數學練習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因材施教,難以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優化練習設計。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而精心設計數學練習,注重設計能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練習,練習的量可以少一些,在形式上不雷同,更要避免重復練習。我們要注意練習設計的典型性、目的性和針對性,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應該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教師首先應抓住教學重難點設計專項練習;其次,應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練習,使學生能很好地彌補知識欠缺,全面掌握知識;再次,要注意設計學生最易出錯的練習,通過糾正學生的錯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更好地掌握和鞏固知識;設計練習時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可以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做,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精心選擇范例,設計的練習要有層次性
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的、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我們設計數學練習時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視他們在已有知識、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別,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使練習包含淺、中、難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題目安排可由易到難,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習能力較差或中等的學生能解答大部分習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解答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性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鞏固所學知識,都能有所收獲,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練習可分為基礎練習、鞏固練習、深化理解練習和拓展練習。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模仿到提高再到拓展,降低了習題的坡度,同時不拘泥于書本,開拓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好地理解和鞏固所學的新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解題后進行反思或者小結
注重練習的反饋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雙向的互動過程。學生通過聽說、觀察、試驗以及對各方面信息的加工、處理,獲取知識,形成技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小學生處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對于問題的是非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此,學生由內到外的能動作用——反饋作用,對于教學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學生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和解題技巧等都需要通過練習反饋給教師,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或調整教學方式提供依據。對教師而言,教師安排練習活動時,應充分注意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控。只有通過反饋,教師才能夠獲得練習實施的效果,從而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重新調整教學的過程,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對學生而言,學生通過練習要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教師,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持有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意見。學生如果忽視或不及時反饋,給予教師錯誤的信息,會使學習的包袱越積越沉,越來越討厭學習,最終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如小學生受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發展水平的限制,難免會把相關的知識點混淆在一起,由此代彼,產生錯誤。作為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真實錯誤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嘗試錯誤的活動,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進行比較、辨析,通過辨析,找到錯誤的原因,明確改正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比較能力。如“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一課,練習中設計0.8×(12.5×1.25這一題,學生嘗試后出現了以下兩種錯誤情況:0.8×12.5+0.8×1.25;(0.8×12.5)×(0.8×1.25)。如果直接告訴學生以上做法是錯誤的,并呈現正確解法的話,就難以觸及問題的實質,并且這樣的錯誤還會出現在以后的學習中。
因此,教師應抓住契機,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指導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數學規律作為證據,在證明自己的同時也反駁他人。同學們躍躍欲試,踴躍參與,展開了激烈而深入的辯論活動。教學中教師沒有急于點撥,而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在主動參與中,逐漸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總之,精心地設計練習,科學地安排練習時間,更好地優化課堂練習,可以使數學教學從“方法教學,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使教學從“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