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問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在眾多的污染和資源消耗問題中,企業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企業應該對環境問題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必須做出由于環境問題而引發經濟決策變動,以適應政府制定的各項法規和政策。
關鍵詞:經濟手段;環境會計;環境成本;環境權益
Environment Bas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actices Research
Shang Hong
(Business School of Yunnan, Kunming 651700)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ssues is an old problem,While it is an emerging problem.Production and life of human environment has produced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In many of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The enterprise is ong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Enterprise should bear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issues.Enterprise must be made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lead to change in economic decision-making,To adapt to th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Economic means;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vironmental costs;Environmental rights
1.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地開采、使用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長期的污染和自然資源開采已經人類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現實和潛在的災難性后果。20世紀50年代后,人們開始意識到對環境的掠奪和破壞,意識到工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保護換進過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如今一場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和綠色化運動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2.環境問題的現狀
2.1世界的環境問題
當人類的工業革命取得重大勝利時,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加快進展,特別是污染問題,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不斷蔓延,形成了大面積乃至全球性的公害。西方國家首先步入工業化進程,最早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繁榮,也最早品嘗到工業化帶來的苦果。在工業發到國家,本世紀50-60年代開始,“公害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成千上萬人生病。
2.2中國的環境問題
如果說世界范圍內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已經到了發人深省的地步的話,那么中國的情況可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在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遠遠超出了環境容量。在資源使用率方面,我過資源浪費極大,單位能耗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然而這不是最令人擔憂的。整個社會群體環保、節能降耗意思的缺失和相應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使得本來就很嚴峻的形式持續惡化。
3.用經濟的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3.1必要性
首先污染的治理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就是說,必須形成以治理污染為自己經營內容的治污企業,由于這些企業承擔治理污染的任務,這些治污企業在治理污染中獲得自己的企業利潤。其次,一般的企業也應該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承擔自己的責任。企業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源頭,而政府的行政手段是對自己出現問題的處理辦法。因此,在污染的治理中,政府的職責是制定法規及治污標準,并監督確保社會經濟向循環型社會發展。
3.2國際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手段
(1)押金: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啤酒和飲料瓶的回收工作,大都采用押金或退款制度,效果良好,而且不難管理。并且許多國家,挪威和瑞典已經建立了廢舊汽車押金或退款制度。
(2)排污交易許可證:美國是排污交易制度的發源地,該制度在美國已應用于大氣和水污染控制領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在美國排污交易許可證計劃開始實施的同時,德國實行了空氣排污交易計劃。
(3)加收補助金:芬蘭提出對回收的破舊車輛、其他廢金屬、紙、玻璃和廢舊織物實行鐵路貨運折扣。在荷蘭,有10~15%的市政府對報紙收購者確保最低的固定收購價,以穩定收購業務,因為回收公司隨時可能推出變化不定的價格。
(4)環境稅:用稅收的手段所征得的與環境有關的稅金也腳“綠色稅收”。“綠色稅收”在當今世界上已收到相當普遍的認可和重視。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使用的收費制度中,其絕大部分都是以稅收增加為其基本動力的,有些刺激手段收效是很明顯的。
3.環境會計研究
3.1建立環境會計的要求與目標
3.1.1建立環境會計的要求
目前的中國,在相當多的行業中,既有高科技水平、現進管理水平的大規模企業,又有較低級的、各方面制度不完善、技術含量較低的小規模企業,且數量眾多,因此需要建立一種在賬戶設計上既簡單又可行,又能突出重點的環境會計。建立環境會計的目標是提供對外財務報表使用者所要求的數據和企業內部環境資源管理控制的數據。因此所需要的是計量總污染物排放量的體系,這就需要環境會計要將相關因素都考慮在內,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框架。endprint
披露環境會計報表的目的只要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和公眾,這就需要在環境會計報表中不僅要 反應污染引起的已發證的財務影響,還要披露總體的環境影響和未來由于環境問題可能帶來的潛在負倩,使投資者更全面的評估企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在有的觀點中,環境問題被等同于污染問題,但我們要研究的是有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既然不是治理污染會計,而是環境會計,考慮的就應該是總體環境問題。既要包括污染方面,又要包括資源使用率方面。這樣才能考慮全面的環境問題,才能得出綜合的社會效益。
3.1.2建立環境會計的目標
環境保護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如果單從環境角度考慮,公司所要達到的目標理所當然是零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零排放。對一個生產企業來說達到污染零排放存在一種可能性。零資源、能源消耗則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在必須保證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如果用這個目標來衡量一個公司的環境會計狀況,那就太苛刻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也吧包括兩點意思:一是人類需求,它包括各種環境、能源的需求;二是環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將影響自然界支持當代人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因此,我認為環境會計目標應該以現階段技術下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滿足環境和經濟發展兩方面的需求。
3.2環境會計的基本原則
(1)傳統會計原則:傳統會計原則包括三類:
①用于從總體上指導會計信息的原則;
②用于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原則;
③作為上述一般原則因該用中的約束條件的修訂性慣例。這些誒傳統會計原則在環境會計中基本都是可以繼續應用的,但第二類中的一些原則,如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由于環境資本,環境權益與現實的經濟資本、經濟權益有本質的差別所以在處理環境賬戶時要謹慎地使用這些原則。
(2)社會性與法規性:企業在處理環境問題是要以環境保護主體的身份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上考慮社會效益,在對外提供信息時要考慮使用人群所需要的信息內容和信息形式。政府因該以規則制定者的身份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依靠公司在法律法規規范下自主運行所帶來的經濟手段來達到調節環境問題的目的。
(3)以技術標準和實際測量為主要依據:在計量有關環境的財務數據時,要考慮財務工作的經濟性和可操作性,采用技術標準和實際測量相結合的辦法。對于管理水平先進,生產企業集中的行業要以實際測量為主要依據;對于規模小,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落后,企業數量多的行業要以產品生產的技術標準為主要依據。可以比照企業增值稅種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方法確定相關的標準。
3.3環境會計的實務方法
(1)已有賬戶中涉及的環境因素:固定資產的減值準備有可能是由于環境因素引起的。無形資產主要涉及由于環境問題所引起的商譽增減,但由于很難計算商譽,也不影響整體的社會效益,因此這不作為環境會計主要的研究問題。對于遞延資產由于環境問題所帶來的罰款等會計分錄一般不會產生遞延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由于受資方嚴重環境問題二導致可能在將來出現風險時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要作為影響經濟效益的部分
(2)新增環境會計的賬戶設置:環境資產是指生產過程中所實際消耗的環境資源,包括生產過程中排放污染物所消耗的環境資源和生產過程中由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多消耗的自然資源。環境權益由政府制定標準規定生產一定量產品時,企業可以排放的污染物與資源使用率,在現階段的技術條件下,政府在考慮罰款和環境稅收時不把這部分作為依據。環境收入和環境利潤,企業在購買單獨的環境保護設備消除污染物所帶來的導致企業環境資產增加的行為。環境利潤是指企業在期末編制環境利潤時,通過企業環境收入減去企業環境成本所得出的企業在本期環境方面總效益的貨幣表示。
(3)財務分析:利潤表中的財務分析包括對有關環境經濟收入和環境經濟費用進行分析,有關環境成本的分析,有關環境效益的分析,有關改造環保工藝后盈利能力的分析等。資產負倩表中的財務分析包括總體環境賬戶的分析、個別財務賬戶的分析、對將來可能采取的政策的分析。
4.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目前已有會計體系的分析,結合中國高污染、高消耗行業的實際特點,針對中國環境會計可能的應用,從綜合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在我國建立環境會計的重要性、理論及實務方法,并提出了新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葉裕惠.綠色珠江建設方略.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 虞孝感.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 王錫桐等.建設長江生態屏障對策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 李金昌.環境與經濟.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
[5] 王金南.環境經濟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6] 張蘭生.實用環境經濟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7] 張曉輝.中國沿海危機.北京.經濟觀察報,2006.
[8] 楊興云.珠江三角逼遷5萬高污港企.北京.經濟觀察報,2006.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編號】1006-2688(2017)08-0075-02
【作者簡介】尚虹(1975-),女,遼寧沈陽人。會計中級,本科學歷。云南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專業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