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麗
摘 要: 我國政治學專題研究對政治文化這一部分的研究已逐漸被研究者們重視,人們嘗試通過新視角探析政治生活。政治文化作為政治生活的社會意識形態內容,其健康成長不但會敦促政治社會的發展,還會鞭策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建設我國政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政治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涉及許多方面問題,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政治文化 文化建設 政治思想 當代中國
一、政治文化的含義和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含義
政治文化是一種較現代的文化現象,中外政治學界對此未達成一致的意見,所以當具有不同背景的政治學研究者研究政治文化這一專題時,就有著不同的界說。匯總古今中外政治研究者對政治文化的定義解說,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認為政治文化研究僅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觀意識。1956年,美國的政治學家阿爾蒙德首先明確提出“政治文化”這一概念,他在揭示政治文化的觀念時認為:“每一個政治體系都表現為一種特定的政治行為模式,這種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①第二,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兩個部門組成,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占大多數,并且逐步成為政治文化界的主流觀點。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從不同角度分析,政治文化具有多種差異性功能,但都表現為政治文化中的各類因素對一個國度的政治體系和政治過程的影響和作用。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分為兩種:
1.政治文化具有維護政治穩定的基本功能
就政治文化這個范疇而言,政治穩定是推進其前進的重要成分之一。政治的統一不僅指政治結構的穩定,還包含政治布局的合理化和政治秩序的軌制化,從人類歷史的成長進程看,當某種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法演化為一種政治文化時,這種政治文化在社會中獲得一種廣泛的正當性,就具有在全社會范圍內能夠穩定運作的基礎和依據。
對政治文化的認同感是一個國家最堅固的實力之一。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哪一種形式,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傳播過程都經過政治文化主體長期的實踐、檢驗、升華,進而形成政治行為的認同,一旦這樣的政治文化得以形成,就會以一種強大的力量貫穿國家政治生活中,并且長期地持久地對社會、人民發揮著作用。
2.政治文化具有促進政治發展的基本功能
現代中國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識等深刻影響著當前中國政治社會,同樣影響著中國的政治文化。從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看,恩格斯指出:“我們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其中經濟的前提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的前提和條件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②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角度看,政治和經濟具有促進國家整體發展的功能。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政治文化的影響力逐漸遞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吶喊和助威的作用,即優秀的政治文化總會推進政治社會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其發展。
二、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發展面對的現實挑戰
自新時期以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在當代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內容的較為完整的理論系統。這一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在推動中國政治社會平穩前進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社會政治文化的性質、內容及觀念取向,都不是源于思想家的理論與設想或人們的主觀情感與想象,而是直接根源于現實社會生活,是由人們的社會存在狀況決定的”③。在當前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仍面臨著各類矛盾和挑戰。
(一)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面臨著挑戰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面臨著挑戰。在全球化浪潮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雙重沖擊下,我國需要盡快完成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雙重跨越和重大變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面對的將是一系列新問題。
首先,全球化的浪潮不會給我們送來現成的政治文化模式,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多種政治思潮的興起推進了各國政治文化的交流與開放,給現代中國的主導政治文化的建設和成長帶來了各種影響。
其次,市場經濟不會自覺地生產出政治文化,如何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同時有效克服不利影響,是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轉型要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再次,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的結果是社會結構的深刻分化,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會擾亂人們的思想狀態,政治文化中的主導政治文化在推進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結合國家和社會新的變化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文化戰略和對策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二)政治文化的多樣性狀態給我國的政治文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首先,在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的現代中國政治文化分布格局的狀態中,傳統政治文化和外來政治文化等政治亞文化形態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起著雙面的作用。
其次,各行各業多元化的發展,促使不同種類的階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第一,我國地域遼闊,人員眾多,是一個人口大國,地域涵蓋東部、中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的差距明顯,人們的利益要求有所區別。第二,存在差異性的階層之間的政治文化程度的差異是不容輕忽的一面。工人、農民、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文化水平都是不在一個層面的,而且由于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能做到克己奉公和忠于職守,但是也有少數人不思進取從而妨礙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
(三)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是一些公民的政治認知不足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國內社會經歷了急劇轉型和國際風云變幻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不同職業類型對政治文化的認識一定會存在差異性,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會存在一些不容輕忽的問題,如一些人對政治文化處于不甚了解的狀態。
其次,在當前社會轉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待完善,給政治文化發展帶來某種不便。endprint
三、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路徑分析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要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④。鄧小平的這一論斷不僅適用于我國的政治大發展,在政治生活文化建設中,也要堅持這一根本政治原則,堅持黨的領導。
首先,中國共產黨作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其自身理論水平至關重要。實踐證明:我黨是一個有先進思想武裝自己的黨,是一個有理論創新能力的黨。在全新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實踐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有效解決問題。
其次,推進政治文化的社會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并非人們頭腦中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中,通過不斷參與政治實踐逐漸形成的。先進的政治文化必須走向大眾,真正成為指導他們政治生活實踐的思想理論,唯有如此,這種政治文化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努力將馬克思主義推進到高校中、公司中等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化的有效方式。
(二)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參與度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的關鍵
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之間的顯著區別之一,就是公民對政治參與的程度大小,即傳統社會是沒有參與或參與極少,而現代社會是民主社會,是公民普遍參與型的社會。政治文化需要在政治參與的有序運轉中,實現自身的完善和現代化。結合中國目前實際,完善政治參與機制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實現政治參與公開化。無論政治環境的大小,對于可以參與政治文化建設的人充分給予權利,努力在政治公開化的過程中培養人,煉造出與當前社會主義發展國情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識和政治覺悟等。
其次,健全政治參與的監督性,提高政治工作效率,提升公民的政治參與度。對于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政治文化建設來說,亦是如此。
四、結語
了解、分析和把握中國政治文化現狀、挑戰及探究當代政治發展中政治文化的發展路徑,目的就是得出一些有關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刻認識,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促進政治發展。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對于整個現代化建設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甚至是關乎中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因素之一。文化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不管是國際政治領域所重視的軟實力提升,還是國內政治所要求的公民文化培養,無不與文化相關,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史,傳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不同程度地影響中國國民的現代政治意識,進而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綜合性的影響。因此,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齊聚一心,共同進步,為了建設有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而奮斗努力。
注釋:
①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③王滬寧.政治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④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參考文獻:
[1]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
[3]叢日云.西方政治文化系統[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
[4]公丕祥,李義生.商品經濟與政治文化觀念[J].政治學研究,1987(1):11-16.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楊光斌. 政治學導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