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蕾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正心”工程,要使大學生塑造一生正氣、一生向上的思想品格,就必須在大學階段使其筑牢一身正氣、一心向上的精神基石。為此,首先要用引人向上的思想信念、理論成果、優良傳統、價值觀念充實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其次,要因勢利導、及時回應大學生的疑惑,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及法律普及;再次,以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求作為切入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最后,要加強大學生教學實踐、交往實踐及社會實踐,筑牢大學生人生向上的根基。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正心
儒家經典《禮記·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八條目,完整地概括了人一生成長和發展的綱要和進程。盡管儒家“大學”講的是修已成圣的大學問,但其層層遞進的階梯及模式若是拋開古典傳統的釋義外,對當今大學教育宗旨和大學生的成長發展仍有意義。
一、如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心”功用
從學生成長角度講,現代學校教育主要承擔“格物、致知”的重要功能:小學教育學生識別事物、掌握知識,中學教育學生辨別事物、理解知識,大學教育學生判別事物、運用知識。現代教育雖然不再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但其在期望和要求學生走上社會立業干好工作、嚴以修身律己、涵養優良家風、擔當責任使命、傾心報效祖國、竭誠奉獻社會方面,兩者可謂異曲同工。如果說“誠意”教育靠個人的努力,通過家長、老師及先進典型進行勵志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我教育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話,那么“正心”教育非得教育機構、宣傳部門、專業人士介入不可。“正心”就是要人心歸向于正、不偏斜、不偏離正道,就是要人心端正,在生活中擁有正義的心、公正無私之心。只有具備這樣的心,一個人才能健康地成長發展,才能識大體、顧大局、行公義,成為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正心”的功用相一致。
二、在高校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心”功用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心”功用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這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立德就是要立判別事物、運用知識、意志真誠之德,就是要立擔負學業、家業、事業、社會責任使命之德;樹人,就是要樹知識能力淵博、內心充實豐富、意念真摯誠實之人,就是要從個人、家庭、國家、社會四個維度全面發展,樹能肩負重任、擔當使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之大寫之“人”。“立德樹人”囊括了儒學“八條目”的全部內容,如同一個以個人為原點,其外環繞的是家庭、國家、社會等同心圓,其內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功夫和能量而日漸深厚的基座。
在高校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心”功用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正心”是人的成長的重要環節,這是任何知識的灌輸、傳授和深造都替代不了的,一旦在完整的成長鏈條上出現弱化或者斷裂,其前后諸環節就會偏離、下墜、凹陷,輕則讓人離開正道、走上彎路、誤入歧途,重則讓人生進取受阻,甚至毀掉前程。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一些學校的思政教育淡化,塑造品德、引導心靈、提升境界、確立志向、樹立理想信仰的“正心”作用被弱化。大學是教育學生自主開啟人生,引導他們正確擇業、立業、做人、走向社會的重要預備階段。因此,對大學教育事說,除了學習知識技能外,還擔負著矯正偏差、彌補缺失和匡正迷亂、引人歸正的雙重職能。要實現這一職能,必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讓它成為正課、主課,讓“正心”環節成為承載學生正確處理身、家、國、世關系的主宰,成為擔當個人、家庭、國家、社會重大責任使命的基石。我們常講“厚德載物”,厚德就是要立德根基深厚,載物就是要端正地承載個人、家庭、國家、社會等一系列重要之“物”。如果一個學生厚積十幾年的學力,不能讓自己明辨是非、甄別對錯,不能化知成智、發明創新,不能轉識成德、誠實意志,不能端正身心、步入正道,那么如何能承載得起自己身外的事物呢?而端正身心、步入正道是大學育人的要害所在,事關“厚德載物”能否實現。因此,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正心”,在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三、如何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心”功用
(一)正面灌輸,占領思想道德高地。
“正心”必須用引人向上的思想信念、理論成果、優良傳統、價值觀念充實內心世界,占領思想道德高地。對大學教育來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培養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成人、成功具有導向和保障作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要從五個方面進行強化:一是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研究、宣傳、普及工作,用先進的理論成果武裝頭腦,讓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內心扎根生根,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二是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三是激勵大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社會事業中,勇敢地走在時代前列,讓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四是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的紅色文化和時代先鋒、楷模的可貴精神融入內心世界,成為青年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五是加強“四德”教育,通過合理的教育設計,在課堂教學、日常生活、社會實踐中培育學生健全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讓大學生走向社會后,成為美好風尚的引領者、正能量的傳遞者、事業發展的頂梁柱。
(二)因勢利導,矯正內心困惑迷誤。
大學生處在思想道德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常會出現以下問題,如迷戀流行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社交,熱衷追外來影視劇,喜歡說新潮的流行語,不自覺地加入惡搞文化、熱衷考證、狂熱追星、時尚消費等陣容。另外,思想雖然很活躍,但一些人社會責任感不強、抗挫折能力弱、判斷甄別能力弱,往往會遭遇成長困惑和青春迷茫,高校要因勢利導、及時回應學生關切,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一是要開展警示教育,針對身邊和社會上出現的案例,以案說法,讓大學生吸取教訓、鑒戒省思,從中明白行事的尺度、自由的界限及做人的底線,牢固樹立法紀意識、底線意識,不觸碰法律紅線。二是對身邊的不良傾向、丑惡現象,敢于自覺抵制、敢于批評發聲,要教育引導他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是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不信邪、不傳謠、不盲從、不任性,學會管控情緒,養成自立、自強、自主的人格。四是加強自律修煉。習近平曾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3]大學生要正確處理道德與法律、自律與他律的關系,提高自治能力,自覺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endprint
(三)創新方式,合力扶正成長路徑。
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用課堂講授知識的方式進行,創新方式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迫切需求為切入點,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直面學生需求和期待,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是要多方參與,讓知名人士、有影響的專家學者、高校黨政領導干部走進校園、走上講臺、走近學生,言傳身教,觸動心靈,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強起來;要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讓思政教育從課堂向校園延伸、從校園向社會延伸、從線下向線上有效延伸。二是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變化,從集中型向多方向、多層次、分散型轉換,因地制宜、因人因事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滿足大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成長需求,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三是改變傳統被動灌輸的教學模式,鼓勵大學生登上講臺唱主角,從自己的視角探討、解答同齡人“成長的煩惱”,讓學生不再做知識的搬運者、被動的接受者,而做主動的參與者,通過自行選題備課、開展討論辯論,引發他們的深度思考。四是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探索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進思想引領和價值傳播,精準滴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要掌握主動權、筑牢新陣地、增強實效性。
(四)注重實踐,鑄牢人生向上根基。
南宋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理,從書本上、課堂上獲得的思想教育畢竟比較膚淺,不僅要透徹地塑造身心、觸動靈魂,還要躬身實踐。大學生實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教學實踐。高校要讓靜態的思想道德說教活起來,徹底改變那種“內容不接地氣”的狀態,要立足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本身,設計或開展接地氣、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的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引導他們用心體察生活,從每天所見所聞和日常生活中感悟科學理論、先進思想的魅力,產生對積極健康美好生活的自覺追求和向往。二是交往實踐。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成長環境雖優越卻相對單一,社會閱歷普遍不足[4]。大學要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在交往中學會待人接物、學會處理矛盾,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融入現實社會生活,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養成善溝通、能寬容、講誠信的做人品格。三是社會實踐。全心全意付出和奉獻的精神境界,不經過實踐的淬煉,無法成為自覺的精神力量和誠心誠意干事創業的底氣。因此,要結合大學生實際多創造社會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重新整合知識、改造內心世界、感知時代脈搏、領悟時代使命,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服務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9.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4]郁樹廷.走進生活的思政課[N].光明日報,2017-3-3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