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摘 要: 本文從任課教師、教學對象和實踐教學三方面分析當前階段影響制約“概論”課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通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樹立創新型教學模式,加強任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隊伍建設,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和主動性參與,強調課程實踐教學的發展等方面全面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 “概論”課 教學質量 思想政治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簡稱“概論”課,是2008年教育部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這門課重點講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現實創新。“概論”課教學旨在教育引導大學生有意識地用學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解決當前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局面,從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自覺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因此,教育部和學校相關學院始終強調確保這門課的教學質量。但是由于“概論”課在教學質量的評價方面存在影響評價結果的不確定要素,需要細心梳理。鑒于此,依據前期調研數據,本文從影響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主要因素,即任課教師、教學對象和實踐教學三方面進行分析,談談看法。
二、“概論”課教學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教學普遍現狀來看,制約“概論”課教學質量提升主要有以下問題:
1.就任課教師而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大學生從“概論”課程獲取理論知識的多少與任課教師直接相關。教師對本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重難點的熟悉程度及基本素質、業務能力都影響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掌握度。同時,“概論”課不僅是一門知識性課程,更重要的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承擔科學價值觀引導的重大責任。因此,如何讓學生達到真學、真信、真認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更與教師的政治立場、人格魅力、言傳身教有重要關聯。
但是,目前階段教師存在的具體問題:一是高校擴招后,受限于教學硬件設施和教師數量,“概論”課教學大部分以大班授課為主,致使幾乎不可能采用討論式教學、個性化教學、研究性教學,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極其有限,不利于“概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改進,學生日漸疏離該課程。二是我們在社會調研及后期跟蹤中,發現從事“概論”教學的部分老師,因教學任務繁重將大部分精力分配到教學第一線工作中,往往降低相關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的要求,導致教學理論知識不扎實,教學案例老套。同時,“概論”教材呈現出體系完整、教學內容寬且多、理論水平高等特點,學生對教材的理論和掌握必須通過教師把教學重難點講全、講深、講透,但是部分教師還停留在照搬教材的層次,不能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科學轉化。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的滿意度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就教學對象而言。大學生作為教學對象是影響“概論”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與“概論”課教學呈現正相關。當學生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學習對自身成長成才有直接或間接幫助時,他們將主動參與課程教學,并在教學環節積極思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反之當他們認為該課程對自己未來人生規劃和發展關系不大時,往往應付了之,無法保證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根據調研結果,一部分學生對“概論”課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成為制約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不可回避的話題。同時,當前進入大學校園的已經是“95后”大學生,他們正經歷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時代。與以往大學生相比,他們更注重自我個性的張揚,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特質。因此,以何種方式、何種教學方法進行“概論”課教學,能夠得到他們的回應和接受,將是今后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
3.就實踐教學而言。實踐教學從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到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一直受到高度重視,這與學生對“概論”教學的影響因素排序也是高度一致的。這表明“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實踐教學有助于大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增強其分析現實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概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實踐教學條件普遍有限,致使實踐教學很難做到學生、班級、專業全覆蓋。“概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定位要求學生應該且必須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關注和了解中國現實。就現階段而言,這對實踐經費、實踐基地、實踐學時及學校各個部門的協調、相關教學系統的支持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對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充分,致使其積極性和關注度有待提高。一些教師中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的傾向,還不能很好地處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二者的關系。
三、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1.加強任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隊伍建設。教學之道,師資為本。要求教師按照教學體系重新組合教材知識點進行授課,更進一步要求教師從學術角度對理論體系做出獨立性的講解。因此,“概論”課教師要堅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學識水平。最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吸收高素質和高學歷的人才充實教師隊伍,為教師在學習、進修、攻讀學位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師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前沿問題,理清理論熱點重點難點問題,具備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升“概論”教學質量。
2.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和主動性參與。作為教學對象的大學生,其學習“概論”課程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此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此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本文認為: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現實中國的社會問題。根據從事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隨著中國轉型期的到來,社會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如果“概論”課不能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和分析此類社會矛盾,就會與課程講授的教學理論和內容形成反差,直接導致一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的認同度降低,影響教學效果。其次,“概論”課教學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的貼近度,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建議開課前期,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找到大學生關注的理論焦點問題及社會熱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尤其在“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面有效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對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3.重視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發展進行到當前階段,實踐教學是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不容回避的因素,已成為課程建設的共識。首先,幫助教師突破以往過多強調知識點教授的傳統教學模式,鼓勵其大膽嘗試創新性教學模式——知識能力價值觀優化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95后”學生的個性要求和獨立批判意識,創造平等的對話式和討論式教學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完成理論學習和價值觀的認同。其次,確保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真正受益。增加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對社會的關注,在實踐教學中增進知識、增長才干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化“概論”課教學效果。最后,改進“概論”課實踐教學考核成績評價體系。科學的課程實踐教學成績評價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綜合素質。目前多數學校依然沿用傳統閉卷考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考察社會現狀、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改變傳統以知識學習理解為主的評價體系,加大實踐教學考核權重,形成促進大學生能力提高的良好激勵和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劉志軍.論教學質量的內涵與構成[J].教育評論,1999(5).
[3]鄢顯俊,周偉.高校思政課教育實驗研究——大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思政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