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鵬
摘 要 20余年以來,高校志愿服務在具備較完善志愿服務體系的同時,也存在著管理體制不健全、志愿服務水平不高、社會支持度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對高校志愿服務發展路徑的思考較少。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從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的現存問題出發,規范高校志愿服務管理、創新高校志愿服務內容、增強高校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促進高校志愿服務的路徑的發展,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
關鍵詞 高校 職業服務 發展路徑 品牌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志愿服務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經過20余年的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團隊已經成為一個以幫助他人為目的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高校團體。為了深入了解高校這一團體的發展路徑,通過分析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的現存問題、特點、內涵,促進高校志愿服務的路徑的發展。
1 對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現存問題的分析
高校志愿服務團體以多彩多樣的志愿活動使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在大學生群體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讓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了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1.1 學校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不足,高校志愿服務管理體制不完善
認識對實踐具有導向作用,實踐需要正確的認識作為先導,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能促進實踐順利進行反之,錯誤的理論對指導實踐時具有消極的反作用,由于學校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不足,使高校志愿服務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的重要性,導致如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
首先,組織領導不健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負責部門大多是單一的共青團或團學部門,缺乏高校黨委部門或校級層面其他部門的聯合管理。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審批工作過于走形式,尤其在活動方案、內容的審批過程,校黨委部門只是進行形式化的審批,并沒有形成黨委領導下的團學活動的日常管理制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有普遍性,所以思想政治載體也應具有普遍性,但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一的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團隊成員組成層次單一,從目前高校志愿服務團隊人員組成來看,大多是校學生會成員或各二級學院學生會成員,使得這一載體作用下的教育對象變成了學生中的“關鍵少數”。
1.2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內容水平不高
整體來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缺乏創新;高校志愿服務團體服務熱情高漲,但是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導向性明確,但缺乏計劃性。
首先,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內容的選擇方向較窄,設計領域較少,缺乏創新,沒有充分發揮高校志愿服務團體成員這一群體在專業、思想、思維等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過多注重形式,在活動中忽視了服務社會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過于單一,只停留于單一的服務型內容,沒有結合大學生群體的技能、專業等方面內容。
其次,高校志愿服務團體服務熱情高漲,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一個好的志愿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熱情的態度,還要針對不同服務項目所具備的服務水平、服務技能等。一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成功與否,不僅受高校志愿服務團體是否熱情等精神面貌的影響,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團體的專業技能與相關經驗的影響。從現有志愿服務活動中可以看出,志愿服務團體的精神面貌較好,但是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志愿服務團體所應具備的相關技能還有待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具體不可逆性,某一活動一旦開展,其活動本身的意義就不可逆轉,由于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相關的技能和經驗,使活動本身的意義有所降低,進而會影響到志愿服務團體的精神面貌,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所以,加強高校志愿服務的技能培訓非常重要,針對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相應的技能培養與經驗分享。
1.3 社會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度不高
雖然我國的高校志愿服務已有20余年的發展,但相對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發展來看,我國的志愿服務起步相對較晚,且社會認同度不同。從1993年開始,我國的高校志愿服務開始發展,但是人們真正認識到高校志愿服務的時間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直到今天,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還未收到社會的廣泛認同,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更加關注經濟的發展,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帶來的具有一定隱性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社會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理解和認同的缺乏是其發展的制約因數之一。
2 對高校志愿服務發展路徑的思考
2.1 規范高校志愿服務管理,發揮高校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首先,高校志愿服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校志愿服務在學校層面上應建立相對系統性的、分工明確的管理制度,形成校黨委領導下的團委負責制,具體活動落實到二級學院或社團知道老師,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規范化管理體系。其次,在規范高校志愿服務團體的成員招募管理時,要兼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在志愿者的招募中要采取靈活招募、放寬范圍的方式,做到因才選用、因事選用、因時選用的方針,不僅要運用好學生干部的“關鍵少數”作用,而且要充分調到廣泛普通學生的積極性,納入一批各具特點的普通身份的學生,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普遍性的同時,也能讓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滲透到高校普通學生身份這一最大的群體中,提高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
2.2 創新高校志愿服務內容,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
創新高校志愿服務內容,在于拓寬服務領域,運用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化和基地化的管理方式,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水平,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
拓寬服務領域,一方面利用志愿者招募過程的普遍性,分析志愿者資料,根據志愿者的興趣、具備的技能等個性特點,把志愿者劃分到不同類型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做到適才而用,在此基礎上形成項目化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務團體在熱情高漲的同時,要能做真心關切志愿服務,了解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根據不同需求設定不同服務板塊,形成基地化的管理方式。通過項目化與基地化的高校志愿服務,匯聚學生力量、創新特色內容、打造特色項目、深耕社會需求,對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2.3 增強高校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提升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水平
增強高校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與提升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水平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增強高校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讓社會了解高校志愿服務的意義,得到社會的支持,利于高校志愿服務在社會上的廣泛推行,為建設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發展道路提供物質基礎與精神基礎。提升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水平,優化高校志愿服務在某一板塊的服務意識,能夠擴大高校志愿服務在社會的影響力,進而得到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路徑來看,高校志愿服務需要其活動的落腳點——社會的支持。社會作為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過程的落腳點,對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離開了社會的支持,高校志愿服務就沒有了原有的意義,也就失去了發展的空間。社會對高校志愿服務支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物質支持、精神理解、技術支持等方面,其中社會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本身的意義的理解比物質支持更加有用。所以高校應該通過努力改變社會對高校志愿服務的認識,在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強調高校志愿服務對社會建設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肖迪.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現實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09(08).
[2] 何海燕.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分析及發展路徑思考[J].實踐研究,2014(03).
[3] 彭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