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操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重任。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存在問題;應對策略
怎樣上好小學品德課,增強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品德課堂活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行為與習慣的養成,因此,導行是品德課堂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在活動之前,必須從生活的深度、從未來的高度去挖掘教學資源、整合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預案;在活動之中,能夠機智地調控課堂、敏銳地捕捉學生心靈的火花、細致地點化即時生成的鮮活話題。
一、立足生活,引發直覺感受
兒童的生活是品德課程的的基礎。教學過程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從生活中來,讓生活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讓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到生活中去,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最終實現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讓品德課程真正成為溝通學習與生活的橋梁。如愛護公共環境衛生,大部分低年級孩子也許根本不懂什么叫公共環境衛生,根本不會去注意這些身外之事,可當我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提醒孩子們睜開思索的眼睛去大街上、車站上、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么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了!孩子們一定會發現:原本在他們眼里是那么正常、自然的現象,現在卻仿佛一下子變了顏色:街角的垃圾堆散發出惡臭,亂丟煙蒂、隨地吐痰的人時常可見……目睹此情此景,孩子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一股氣忿之情,此時此刻趁熱打鐵,又何愁德育沒有實效呢7再如上完四年級上冊《逛商場》一課,布置學生去購買同樣品牌的三件商品,回來后再比一比,看誰買得最便宜,交流與商家砍價的過程與經驗,這一活動,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極大的樂趣,而且在潛移默化的真切體驗中培養了學生一些最基本的消費技能,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開展活動,觸發內心體驗
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活動內容。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品德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該根據具體的目標、內容、條件和資源,恰當地選擇兒童喜歡的多種形式的活動,科學地設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講,品德教學內容是根據兒童的成長規律及認知水平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的,因此,教師所組織的一切活動以及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緊扣目標進行,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一年級下冊《營養每一天》,為了加強學生對食物給兒童帶來什么營養的認識,我舉辦了一次“設置午餐大賽”,通過這一次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魚、肉、蛋,還有許多蛋白質,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很豐富,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每一種營養對我們都很重要,培養了學生懂得不要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營養更重要,增強了學生認識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品德課的效果如何最終是看能否有效指導學生的行為。在品德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道德認識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規范,使學生道德認識和情感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不斷內化成道德行為。讓學生在玩一玩、做一做、演一演等的過程中,將道德認知內化為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為。如三年級下冊《有多少人為了我》,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后,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有的說:“沒有了警察,我看到有很多車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學生說:“沒有了清潔工,我們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還有的學生說:“沒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員,我們每天就不能吃到這么好的午餐了。”讓學生通過假設,體會到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是多么重要。
三、突破教材.打造有效課堂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由此可見,“課堂生成”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它需要教師在活動之前,必須從生活的深度、從未來的高度去挖掘教學資源、整合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預案;在活動之中,能夠機智地調控課堂、敏銳地捕捉學生心靈的火花、細致地點化即時生成的鮮活話題。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既要確保教材的指導作用,又要敢于擺脫教材、教案的束縛,把書教活;既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欲望,開啟學生的智慧。如一年級下冊《我來學學你》,教學目標是通過指導學生多學習朋友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短處,學會了救助及相互幫助,培養兒童愛同學愛集體的思想感情,要求學生學會欣賞別人是一件開心的事,培養與同學團結友愛的精神,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
另外,課堂生成是讓課堂產生亮點、充滿靈氣的重要體現。教師要根據少年兒童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千方百計地為學生設計學習的興趣點,巧妙地“導”于幕后,積極地把學生已有的經驗“誘”出來,為學生的情感發展鋪橋筑路。上三年級上冊《家庭的記憶》時,我先請同學們拿著全家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庭,并把全家福粘貼到精心設計成“家”的展示板中,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已人情入境。我趁熱打鐵,隨即播放曾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播出的MTV《我愛我家》。當音樂響起,溫馨的一刻再次重溫,課堂內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此時,同學們的情感體驗已被充分調動,他們感動了,并說出了自己純真而又親切的話語:“我太感動了。”“這是多么溫暖的家啊!”“我想到了我的家。”……情感上的體驗引發了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即家的溫馨幸福,這是教師多少語言也換不來的。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品德教學必須始終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事實上,只要我們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鉆研新教材,運用新理念,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以及認知規律,注意做好以上幾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夠實現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目的,從而達到品德教育教學雙豐收的目標。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右江區泮水鄉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