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張吉昌
摘 要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根據病程長短和臨診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型、神經型、遲發性型。急性型豬瘟的癥狀很明顯,病死率很高,慢性型豬瘟癥狀較輕,反復發作,病程長。根據本人多年來的實踐工作經驗,現將豬瘟的流行特點、臨診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關鍵詞 豬瘟 診斷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A
1 流行特點
豬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豬和隱性感染的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病豬的糞便、尿液和各種分泌物排出體外而散布于外界。在臨床上典型豬瘟較少發生,非典型豬瘟發生較多,表現為持續性感染、隱性感染、混合感染等。妊娠母豬普遍存在隱性感染,帶毒母豬通常不表現臨床癥狀和典型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繁殖障礙。
2 臨診癥狀
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5—7天,最短2天,長的21天。根據病程長短和臨診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型、神經型、遲發性型。
(1)最急性型,病豬無明顯癥狀,發病前精神及食欲均正常,突然發熱,發熱達41℃以上,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紺,點狀或彌漫性性出血,甚至鼻腔、視網膜出血,發病后很快死亡,病程1—5天。
(2)急性型,病豬高度沉郁,體溫升高到41~42℃,高熱稽留,食欲大減或拒食,喜扎堆擠臥,肌肉震顫,被毛粗亂,弓背,行動緩慢,兩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糞便帶有纖維素性粘液或血液。病程1—3周。
(3)慢性型,病豬主要表現消瘦,食欲不振,精神萎頓,體溫時高時低,便秘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日漸消瘦,后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3個月,不死者長期發育不良,形成僵豬。
(4)繁殖障礙型,有的孕豬感染后可不發病但長期帶毒,并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有的孕豬出現流產、早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或新生仔豬先天性頭部、四肢顫抖,一般數天后死亡。
(5)神經型,多見于幼豬。病豬表現為全身痙攣或不能站立,或盲目奔跑,或倒地痙攣,常在短期內死亡。
(6)遲發性型,先天性感染低毒豬瘟病毒的豬在出生后幾個月可表現正常,隨后發生減食、沉郁、結膜炎、皮炎、下痢及運動失調癥狀,大多數豬只能存活6—9個月。
3 病理變化
根據病程長短和繼發感染情況,病理變化有所不同。
最急性型、急性型豬瘟以多發性出血為特征的敗血癥病變。可見病豬全身皮膚、漿膜、粘膜、內臟器官均有數量不等的出血斑點。慢性型豬瘟主要變化為壞死性腸炎,全身出血變化不明顯,但在回腸末端、結腸黏膜、盲腸,特別是回盲口,可見紐扣狀潰瘍。遲發型豬瘟的突出變化是胸腺萎縮和外周淋巴器官嚴重缺乏淋巴細胞和發生濾泡。
4實驗室檢查
(1) 熒光抗體檢查:采取病豬的淋巴結和脾臟等組織一小塊,用冰凍切片切成片,自然干燥,滴加丙酮數滴,置4℃固定15min,取出風干;然后將1:4豬瘟熒光抗體滴加于玻片上,置37℃恒溫箱內30分鐘,取出,用PBS液漂洗3次,最后用純凈水沖洗。如果在淋巴結、脾臟等胞漿中呈現閃爍的黃綠色熒光,可診斷為病料中含有豬瘟病毒;反之無熒光或熒光暗淡不均的為陰性。
(2)豬體免疫實驗:選健康而未曾免疫的同窩斷奶豬4頭分兩組,一組先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或抗豬瘟血清)免疫。然后兩組接種待檢病豬臟器組織液,若免疫組存活,非免疫組發病死亡,則判定為豬瘟。反之則不是。
5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
認真落實防疫措施 豬場的選址要科學,建設和配套設施要符合《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要求,保持豬舍和周邊的環境衛生,做好滅鼠、蚊、蠅和防鳥工作。定期用百毒殺、石灰乳、漂白粉等藥物對豬舍、用具、周圍環境進行消毒,預防豬瘟病毒入侵。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免疫接種是當前預防豬瘟的主要手段,要科學制定免疫計劃和接種程序。一般公豬、繁殖母豬和育成豬每年春秋各注射豬瘟兔化弱毒凍干疫苗1次。仔豬可與25—30日齡注射豬瘟弱毒苗1次,2月齡時注射豬瘟、豬丹毒二聯苗1次。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 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必須引種時,應嚴格落實防檢措施,從無疫區引種,隔離觀察30天以上,確認健康無疫后才能進入生產區飼養。根據豬的生長周期不同確定相應的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提高機體抵抗力。
中藥預防 中成藥清瘟敗毒散混料飼喂,一天2次,連用3天。
西藥預防 金剛鹽酸烷胺,長效土霉素混料飼喂,一天2次,連用1周,1個月后再連用3天即可。
6撲滅措施
一旦發現豬瘟疫情,立即隔離病豬,并按規定上報疫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立即派人到現場,立即對病豬及同群豬采取隔離、消毒、限制移動等臨時性措施,同時采集病料送省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實驗室確診。
對疫點內所有生豬盡快撲殺銷毀,嚴禁治療。對疫區無癥狀的豬采取緊急預防接種措施,對被污染的環境和用具、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飼料和墊料、污水、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理。
對受威脅區的豬進行監測,根據需要實施緊急免疫接種,確保豬群達到免疫保護水平。對疫情采取緊急措施后,詳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上、下游地區傳染情況,疫區及周邊地區情況進行監督。最后一頭病豬死亡或撲殺后,經過一個潛伏期的觀察,并經徹底消毒,報請原發布發布封鎖令的政府解除封鎖,宣布疫情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