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應對其心理健康問題高度重視,才能培養出適合新時期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由于社會就業壓力、學業壓力等因素,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極易出現問題,如不及時疏導,便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為此,文章將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展開探索,以期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整體教育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解決對策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實用型高級人才的搖籃。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應重視其心理健康問題,使學生積極面對各種挑戰,樹立健康、自信的人格和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高職學生的心理不成熟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不能充分認清自我,尤其是自我概念比較混淆,部分學生不能準確地對自己進行評價。②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理想與努力程度存在差異,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目標,承受了較大的挫敗感。③由于社會背景的影響,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高職學生,其主要性格特點表現為自我、自私、任性。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經常會出現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不能適當表達情緒,并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矛盾等問題,從而陷入焦慮與痛苦之中不可自拔。④抗挫折能力極差,面對逆境與挫敗只想逃避,并且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
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的解決對策
(1)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我們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便要明確教學目標,應將國家的教育方針、社會人才需求、學生心理特點等多方面因素作為制訂教學目標的參考依據。在傳統心理學的影響下,在高職院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教育需求,并且從某種意義角度來看,雖然消除了學生的消極心理,但并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我們只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開展合理、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1]。因此,教師應將目標制訂為: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提升其學習與生活的整體質量,增強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幸福感;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道德的心理能力,提升其心理綜合素質。與此同時,我們要增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其養成艱苦奮斗、勇敢向前的堅韌精神,培養出心理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能型人才。
(2)培養學生積極認知。積極認知心理學便是學生對積極情緒的體驗,主要是讓學生在回憶過去成長歷程中可對自身的表現、成長較為滿意,并對當下的生活現狀感到幸福、坦然。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利用自助式的教學方法,利用這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較為深刻的心理體驗。例如,在進行自助式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行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專題、課程,只有在研究過程中,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其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才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教學,并幫助學生解決大量的心理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便是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并不斷提升其積極心理,使之擁有良好心態。
(3)提升學生情緒體驗。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是一種行為過程,同時也是心理體驗的主要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活動參與程度和體驗程度,讓學生更加積極地關心自身的情緒發展狀況。教師要將學生的體驗轉化為內心的積極情緒特質,可在課中與課外共同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內涵,并健全人格。
(4)培養學生積極人格。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人格,使高職院校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并最終成為一個心理積極、健康向上的人[2]。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發現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與各種優點,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自身的生活環境感到滿足,并在生活中獲取極大的熱情與向往,塑造其樂觀向上的積極品質,明確生活、工作的方向。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優質與美德所帶來的成功、喜悅之后,可以快樂成長并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從而提升自尊心與自信心。教師應鼓勵學生增強學習動力,并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健全學生的人格。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同時它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重視學生身心的全面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享受學習、享受生活。
參考文獻:
[1]劉 芳.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81-83.
[2]秧珍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