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文靜
摘要:教育是國家提升民族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大政方針的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觀念關乎世界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
從九十年代至今,初中地理教材中對環境教育部分有所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一個重點,要求學生把握,地理教學中老師可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將其內化到學生的心理,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共建人類生存的和諧環境。
一、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人類活動中,最主要的是經濟活動。中學地理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和整個社會環境是相關的,而且他們相互影響。地理教育中涉及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知識基礎,不論從系統性還是豐富度,都是其它任何學科無可比擬的。初中地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生態觀與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和協調人地關系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涉及的學科比較多,但其實質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即協調“人與地”、“人與人”的關系,為當代和后代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和經濟文化環境。作為以地球表層人地系統為研究對象,以協調人地關系為重要內容的地理科學,無疑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發揮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以傳播地理科學知識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質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將為全社會公民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做出突出的貢獻,并隨著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滲透,廣泛拓寬自身的領域和職能。
可持續發展要求整體性。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地球表層整體系統和區域子系統中的各種自然、經濟、文化、技術等條件及其這些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規律,即綜合的自然與綜合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說要堅持“著眼于全球,從區域著手”這樣一條重要原則。一切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只有落實到一定的地理區域系統中,才能得到合理解決。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幫助其樹立長遠的眼光看世界,有利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
二、學生正確合理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探索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道路,初中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其觀念指導著其行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養,促使學生的思想觀念正確指導其行為。為此,初中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促進學生正確把握概念。通常所說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正確處理好環境和發展的關系,保護自然環境,保證生態持續發展,促使人類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那種認為“先污染,后治理”,走發達國家老路的發展觀和為實現可持續,單純地保護環境、資源的發展觀都是不正確的。從全球看,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一般都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卻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技術水平較低,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問題發生后,往往不能及時、充分地解決。第三,發達國家把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的老路,那種教訓是慘痛的。同時,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為了實現可持續,單純地去保護環境、資源,其結果不僅不能保護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害。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強調發展。因此,消除社會貧困,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教育、健康水平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發展中國家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應該把發展放在首位,通過發展來達到可持續。消除貧困、解決環境污染的出路在于發展經濟。只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才有可能使本國人民的社會、生態持續發展。正確把握概念,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其次,講可持續發展觀念貫穿地理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在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土壤破壞、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威脅、酸雨、化工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著當前人類的前途和發展,將給后代子孫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針對上述問題,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站在人的角度來研究人,闡述人口數量的多少、人口分布的疏密,而是應該把人放在地理環境的大系統中來研究和揭示人自身怎樣增長,才能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的場所,也給人類提供種種能源和資源,以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密切相關,離開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但人類常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破壞環境來求得暫時的發展。造成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發展甚至是生存。世界及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教師要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狀態及治理措施,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責任感,能夠自覺地用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最后,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和發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學,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既容易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強烈愿望,又針對了中學生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的特征,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能在實踐中增強和發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增強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須,初中學生正處于觀念的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必定為學生一生受益無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