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榮
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小集體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情感,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變沉悶課堂,給學生更多話語權,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語文的魅力、影響力。圍繞合作學習展開討論,給出幾點合作學習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體應用的建議。
關鍵詞:合作學習;語文教學;氛圍;積極性
合作學習模式創新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般方式,給語文教學更多的教學選擇。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完善和豐富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且建立一種更加強烈的聯系。讓每個組員不僅僅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更為組內的成績負責。在學習方面,可以實現更好的互動,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同時,合作學習也比較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學習是一種文化學習、交流學習、表達學習,所以需要學習“伙伴”。合作學習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認可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之間互補長短,并且能夠滿足語言交流的學科需要,同時在一些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方面,多種思維的碰撞也能出現別樣的火花。
一、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完善組內角色分配
合作小組并不是簡單、隨意的組合,除了自愿組合之外,更要求教師能夠率先對全班學生進行認真考察研究,根據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等進行分組,特別要觀察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性格特點,將學生基本分為三個層次,并保證每個小組都有各層次的成員。同時要對小組內成員的角色進行分配,暫定小組長,并且按照自愿的方式選出組織者、報告者、記錄者、補充者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再設定不同的責任角色。讓每個學生在組內都可以有自己的位置,在后續的合作中,也可以實現輪流的責任制,讓每個學生都承擔一下不同的崗位,從而理解別人,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組內成員之間需要協調好關系,提高凝聚力,才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有突出的表現。
二、增加團隊的凝聚力,熟悉組內合作規則
小學生的性格好動,可能因為是獨生子女的原因,導致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且在新分組之后,學生之間相互并不了解,更難以要求凝聚力。等待學生慢慢適應自己的團體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教師不妨通過一些語文游戲來活躍組內氣氛,同時增加組內學生的凝聚力。例如在學習古詩詞背誦時,小組成員可以進行古詩接力,與其他小組進行比賽。通過此項活動來增加成員的默契度,也能很快地了解彼此。或是可以組織小組猜課文的比賽,第一位學生看到課文名稱,然后回想課文中的句子,然后講給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不可以重復前人的句子,而是說一個新的句子,以此類推,由最后一名學生來完成課文名稱的作答。這些小游戲,簡單但是有趣,可以快速拉近小組成員之間的距離。
除了情感方面的維系之外,新的小組還需要制訂“規矩”,也可以是一些日常活動的安排等。如組內成員的發言順序,如果能力強的學生先發言,往往會令一些本身就不愛思考的學生停止思考,自主學習討論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形式,他們還是在等待他人給出答案,這樣只會讓小組合作的效果更差。因此,可以要求在幾分鐘內學生都要做發言,且能力強的學生最后發言。還有要制訂傾聽他人發言的“紀律”,不能隊友正說著,自己卻在與另一位同學談論,這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不利于小組團結。除了這些紀律之外,小組還可以制訂自己獨特的紀律要求,如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每天集中十分鐘進行朗讀學習。教師可以制訂多個特色紀律要求,讓小組學生進行選擇,因為小學生在這方面還是稍有欠缺的,難以考慮全面。
三、明確語文學習目標,訓練學生的合作能力
凝聚力需要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發揮合適的作用,語文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出對語文的求知興趣,并且融入小組活動中,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習目標,了解每次活動的學習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更多的是老師要求,所以要提高他們對語文的認可度,豐富語文學習的意義。開始小組活動之前,讓學生自主制訂語文學習的目標,例如認識多少個漢字、詞語,閱讀多少段落、文章等,進而按照學生完成任務的程度來進行小組學習評價。
另外,還要據此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合理分工,相互幫助。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檢查作業,檢查背誦和閱讀情況等,然后報告給組長,組長再向老師匯報。教師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來作出學習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改變單調講授的方式,而是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或操作,或討論,或交流,運用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的接觸增多,學習默契增加,合作能力就會提升。對小組的學習成果多給予肯定,學生就會積極投入進去,獲得成功的喜悅,也更樂于參與小組活動。
四、滲透于教學各環節,調動學習主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課堂開展的方式,還可以滲透到各教學環節中。在課堂開始前,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堂準備。學生之間的熱烈討論還能夠引入本堂課的主題,從而實現自然導入;在課堂教學階段,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教師也能夠作為教學旁觀者觀察學生學習,發現更有效率的教學方法;滲透于課上總結階段,組內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解答疑問,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能夠發現伙伴學習的優點,增進成員情感。無論是處于哪個教學環節,都旨在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豐富語文的交流,并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頻率,逐漸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結合情境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更希望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并不適合他們。將合作學習運用到情境教學當中,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體會情感來完成對文中人物角色的理解,進而領悟文章主旨,是一種有趣且高效的學習方式。結合情境教學方法,選擇人物角色較多,故事情節突出的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在課前完成角色的分配,自己也可以加入一些能夠體現人物特點的句子,豐富對話和人物性格,必要時,教師可以提供幫助。然后在課堂上為其他同學展示,培養更好的學習氛圍。
再者,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形式,通過圖片、動畫等材料,直接為學生提供直觀的閱讀感受,豐富他們的經驗,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可以以這些圖片內容作為“引子”,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相關的“見聞”,按小組來進行發言,哪一小組所展示的內容越多,越能夠得到教師的獎勵。且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使其對語文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發揮課下學習作用,加強小組學習監督
合作學習能夠將集體學習的氛圍順延到課下,小組成員可以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語文學習任務。特別是對于難以監督的學習任務,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完成任務的自覺性大大提高。例如學習寫字,教師可以在第二天考察學生的寫字情況,并且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獎勵或懲罰;再例如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由小組長帶領,選擇小組閱讀的書籍,看哪個小組率先將同一本書閱讀完成,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盡快閱讀書籍,以交給其他組員,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學習小組之間的成績也要相互掛鉤,樹立更多的小組學習獎項,讓學生可以為集體榮譽而“戰”。
總之,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個人成長,培養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同時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形成一股向上的精神。且可以有更多交流的機會,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一種語文學習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劉勇.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7).
[2]李紅艷.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2(26).
?誗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