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斌
有些課堂,之所以顯得平平淡淡,缺乏力度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對教材提煉不到位,知識聯(lián)系不廣泛,技巧運作欠火候,因而課堂氣氛提不上來,教學內(nèi)容沒有深度,教學形式缺乏美感,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筆者認為:要更好地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效率,應把握好以下四種關系。
一、把握好課堂小結和階段總結的關系
好的課堂小結,對一堂課來講,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不僅是對一節(jié)課知識的歸結,同時也使教學所蘊藏德育內(nèi)容得到升華。如在《中國的疆域》一課中,可作總結如下:
這一節(jié)課我們共學習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
(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遼闊的國土:“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多個經(jīng)度。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
階段總結則有別于課堂小結,它不僅僅只是內(nèi)容跨度的大小之分,關鍵還在于通過階段總結,使學生在更清晰地辨別不同地理事物的同時,掌握一種學習方法,從而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
如在《世界政區(qū)地圖和分區(qū)》中,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人們將世界分為13個地區(qū),而在每個分區(qū)的學習中大多隱藏著如下線條:
第一部分 概述
(一)位置和范圍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對位置。
(二)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2)氣候;(3)河流。
(此外還包括自然資源、自然災害、植被、土壤等等)
(三)人文環(huán)境
經(jīng)濟(主要突出農(nóng)業(yè)、工業(yè)、交通業(yè)或旅游業(yè)或科技)
(此外還包括人口、主要城市等等)
第二部分 舉例說明
在《大洋洲》一章中舉例《澳大利亞》。
二、把握好橫向比較與縱向深入的關系
橫向比較有利知識形成“面”上的厚度,從而使知識的掌握達到“薄→厚→更薄”的效果,如在學習世界各分區(qū)的地理中,地形可列表比較:
同樣的道理,在氣候、河流等方面也可列表對比,讓學生通過比較、理解、掌握,從而對《世界地理》上、下冊的知識理解深刻,使得學生的地理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并且能夠面對一張“世界地圖”,即能“山川河流,歷歷在目”。實現(xiàn)教學效果上“薄→厚→更薄”的理想境界。
而縱向深入,是對一個知識點“打破沙鍋問到底”,克服模棱兩可、含糊不清、似懂非懂的弊端。在《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教學后,老師可拿出一份就近的旅游圖,指導學生實際操作:通過比例尺計算學校到旅游地的距離,通過方向標辨別旅游地位于學校哪個方向,通過圖例和注記詳細制訂旅游過程。還可以組織學生制定“泉州一日游”計劃。教師教得具體,學生學得實際,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大有益處。
又如在《地球的運動》中,四季的形成是個難點,單靠老師口頭解說,是難以講清楚的。應該利用各種教學用具,如科教影片、自制多媒體演示教具,條件不具備的學校,也可以利用手電筒演示操作,便于學生形象理解,弄清原理。
三、把握好主觀印象與客觀實際的關系
許多事物,人們憑直觀就能得到正確地答案,這對學生理解地理現(xiàn)象有著推動作用,老師要充分利用,尤其是在鄉(xiāng)土地理的教學中。鄉(xiāng)土地理大多是學生耳聞目染的熟悉事物,學生從小到大多一定程度地經(jīng)歷或了解周圍的某些地理現(xiàn)象,有些地理現(xiàn)象學生的了解程度甚至不遜于老師。
筆者曾就泉州地理、歷史文化及旅游作過學生調(diào)查:有些學生會唱南音,有些學生閩南語歌曲唱著很棒,有的學生家中信奉基督教,有些學生對泉州十八景如數(shù)家珍,有些學生本身就是港澳臺家屬或者番客家屬……根據(jù)這些,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來一段南音,講一段旅游經(jīng)歷或一個從港澳臺及番客口中聽來的故事,都能激發(fā)課堂的學習氣氛,加深學生對所學鄉(xiāng)土地理知識的印象。
但有些地理知識也不能想當然,不能憑主觀印象和直觀想象下結論。如筆者在講到《4-1人口與人種》一課中,曾提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一人種?有些學生往往會想:中國以及東亞居民約占世界的1/4,他們大部分是黃種人,所以黃種人占世界人口數(shù)量之首,這個結論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講是主觀印象。也有少數(shù)學生已看到《地圖冊》上的人種數(shù)量比例,知道白種人最多。通過爭論,老師再作總結:做科學研究靠的是“認真”,很多問題不能用想當然的方法。要注意觀察思考,也要注意分析,既要看到整體,又要注意局部,白種人分布較廣,主要有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包括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也屬白種人,占全球人口的55%;而黃種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僅占全球的37%。通過爭論、比較、分析、結論四個步驟,既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從而使學生加深印象。
同時還要教育學生細心觀察,積極分析感受外界事物。魏格納如果沒有細心,勤于思考,就提不出“大陸漂移假說”;牛頓如果沒有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就提不出“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沒有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就發(fā)明不了蒸汽機……將觀察得到現(xiàn)象、猜想,經(jīng)過理性的分析、科學的驗證,才能得到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的結果。
四、把握好清晰講解與留在余地的關系
在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的今天,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面對知識要點、重點,只有講清楚明白,才能使學生透徹理解基本知識;面對能力培養(yǎng)目標,教育培養(yǎng)目標,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使之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進而經(jīng)久不忘。
當然有些內(nèi)容并不要求學生做到細致入微,只是通過活動本身讓學生有過的經(jīng)歷,從而加深某些知識點的印象。這時,老師就可以留有余地,讓學生在利用想象填補空白的過程中,追求啟發(fā)思維的藝術效果。因此,這種“留有余地”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般說來,教學中過于求“實”,往往適得其反,讓使學生只是生搬硬套,記住一些條條框框。只有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在教學中留有問題可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無窮的意味、幽遠的意境。
如在《地球和地球儀》一課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乒乓球上勾勒經(jīng)緯網(wǎng)、各大洲的大概輪廓。不必刻意要求統(tǒng)一操作,讓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留給學生廣闊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可以讓學生用簡筆勾畫,也可以配置色彩,對此老師應給予充分肯定。說不定,這個學生創(chuàng)作的“地球儀”,會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
總之,把握好以上四種關系,對我們的地理教學,提高課堂效益是大有好處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endprint